小组合作不简单

适时地开展小组合作,能让学生看见同伴参与学习的不同方式,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误解,进而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因此,明确小组合作的规则,才是小组对话有效展开的保障。

在研讨课中,丰富的材料能拓宽学生对话的内容。所以在小组合作中,学生需要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深度思考,在组内成员互相倾听表达中进一步扩大信息的获取和比较的范围,促进学习的真实发生。

一个好的学习任务是基础。老师需要结合需求层次的理念,精心设计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的自主选择及素材分组,引发参与对话的热情。并给予充分的时间让每个成员输出观点和信息,真正在对话讨论中完成自我学习的提升。

在小组合作中,学生会沉浸在教师设计的巧妙任务中,学习过程的真实需求得到更多关注和保障,课堂学习行为(如写下想法、表达、质疑、讨论和评价等。)更多呈现出主动的状态。小组讨论强调的是小组成果,全班汇报时候必须发表小组汇总结论。这不仅仅是“求同”,更是拓宽学习的广度,最大化的刺激学生进行思考。

再结合老师后面的随机挑人,也能倒逼着每位同学都要积极参与整个小组活动过程,并且代表自己小组进行发言,也会有更强的参与感和紧张感。

明确的流程和规则下,学生与文本、教学内容之间形成了一次碰撞,每个人都积极思考,发表看法,倾听观点,一次次完成思维的碰撞。在这反复的过程中,推动学生的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产生。让学生形成问题意识,学会质疑、交流与反思。

因此,小组合作中,一个好的问题设计能够激发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对话。其次,清晰的规则能让学生通过思考-表达-倾听-修正的过程,学会组织语言、表达想法、倾听观点、调整思路。最终完成思维的融合和强化。最后,反思评价也很重要。设定一个固定的评价准则,小组和组员之间,组与组之间,教师与小组之间,多维度的评价有益于促使全班共同进步。建立一种促进个人努力、组内成员相互合作的良性制约机制与激励机制,避免小组合作流于形式主义。

小组合作是在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学情设计良好的学习任务,学生在遵守清晰的各项规则下进行主动的、真实的学习,在彼此对话中聚焦问题,分享体验、检验思考过程,促进学生学习反思、从而达到深度学习的目标。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