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数字时代的学与教》,我感受比较深的有以下几点:
一、以生为本。不管是新的内容还是旧的内容,如果孩子的自学能力足够,老师可以通过发现式学习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认识和学习,强调探究的过程,而不是接受现成的知识。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支持,而不是传授现成的知识。让学生和其他同学一起,甚至是和老师互动,去学到他应该学到的知识。大道至简,少才是多,慢才是快,无才能有,老师刻意地少说少做,刻意不提供学习材料,由学生来生成,更接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更有效。
二、同侪学习。不管是不是小组合作,其实每一堂课的每一个活动都要尽量设计人人都能参与的活动,而小组活动要求更高,不单单人人参与,还要合理分工,沟通协调,缺一不可。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先有自己的思考,才不会被小组成果所淹没,课堂更多的使用随机挑人,让更多的人更积极地参与课堂。提出有针对性、有挑战性的的问题促进学生的思考,对话中培养学生用心聆听的习惯,深度思考而非快速回答。在这之后,如果让小组互助更加有效,从小组的组建(学生能力水平有梯次、学生能力尽量多样化),互助的方法(谁来帮助谁更合理更高效),效果的检验(老师如何保证一个50人的班级,每个小组确实是在围绕当节课的主题开展同侪学习而不是在聊天?)……这一些都需要长期的刻意练习和经验的累积,不断的方法的调整。
信息技术给课堂带来差异和互动,数据让我们看见更多学生的思考,数据有利于我们做出正确判断,但是老师也要培养精准判断数据和做出决策的能力,也希望设备能让老师们更轻松地获得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