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些疑惑。我们都知道在学校要学习知识,但学校到底是在教学生知识,还是在对学生进行筛选呢?这几天我看了一些初中和高中生的试卷,发现了一些很有趣的地方。比如,初中生的试卷里有一些超纲的题目。要是放在以前,这种题目可能只是出卷人没注意到,或者审查不严,出现了一些问题。但现在来看,超纲题目其实挺多的。
老师一眼就能看出来哪些题目不适合放在试卷里。像我平时教数学比较多,有些题目很明显是下学期才会学到的内容,却在上学期的试卷里出现,让学生怎么答呢?这样的试卷质量其实很低,根本没法考察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但家长的想法不一样。有同事跟我聊过,说有些家长把学校的试卷奉为权威,觉得学校出的题都是对的,试卷很权威。其实学校也是人出的,也确实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
今天我还收到了一个高中生的试卷。这个学生平时能考八十多分,试卷总分是110分,这次只考了39分,连三分之一都不到,甚至一半都没拿到。我就很好奇,为什么会这样?这个学生暑假还报了班,也认真学习了。
我看这个学生的基础其实还不错,怎么一开学考试就变成这样了呢?我看了那份试卷后真的很生气。为什么呢?因为里面的题目非常难。那种难不是解题过程很复杂、计算量很大,而是题型非常多样。如果平时刷题做得不够多、题型覆盖不够广,这份试卷做起来就会很痛苦。
基本上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遇到一道题不会做,下一道题还是不会,再下一道题依旧不会。或许花时间能把题目解出来,但一题可能就要花十几二十分钟,整份试卷根本做不完。所以这个学生最后没有做完试卷。
不仅如此,里面还有一些很偏、很怪的题目。比如出现了类似初中竞赛题里“凑完全平方”这样的题型。它用的是高中的知识点,但出题形式却像初中的竞赛题。我们都知道,很多竞赛题其实非常难。就算让一个高中生去做小学奥数题,也不一定能做出来。竞赛题本身就是为了突破人类思维的盲区。要想解出来,要么智商非常高,要么就是刷了大量这种突破思维的题目。
但这个学生只是一个初学者,班里的其他学生其实也都是初学者。
虽然有些学生已经学过数学,但不能认为所有学生都已掌握,应该把每个学生都当作初学者来对待。你看我是怎么用词的——把每个学生当成初学者,他就是个初学者。然而,试卷的难度却非常大,这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这个学生原本对数学不感兴趣,但他愿意尝试,看看能否培养出对数学的兴趣。结果这次考试直接打散了他的兴趣。
因此,你会发现学校老师和学校的试卷并不一定总是权威的,即使是那些名校。如何判断一个学校是否是名校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升学率。如果把学校比作一家公司,那么升学率就是它的KPI,也就是它的关键指标。如何让公司完成指标或让指标变得更好呢?那就是把钱投入到投入产出比高、性价比更高的产品上。比如,公司生产十个产品,有六个产品销量好,那就多在这六个产品线上投入资源。在学校也是这样,如果有30个学生能够出成绩,那么就在这30个学生上大力投资。通常,这种投资是按成绩来划分的。
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无论怎样努力,都难以取得显著进步。因此,在日常试卷设计和考试安排中,不必过度考虑这些学生。这种做法听起来或许有些残酷,但现实往往如此。
那么,作为学习者,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情况呢?实际上,我们很难做出准确判断。因为我们无法预知学校试卷的难度,可能会觉得所有考试都很难。只有通过大量练习,我们才能逐渐分辨出哪些题目是常规的,哪些是超出正常范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