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课是程锐刚老师带来的课题为《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的绘本教学课,这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其实,从题目上看,就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话题,因此,程老师选这本绘本作为授课内容,选得很恰当。通过探讨“他需要土地发生了哪些变化?哪个词更合适,结合语境理解,怎样评价他的这种状态?”的主问题,通过做比较:土地变化、愿望变化、心理变化,来讨论:“他可以不死吗?什么能让他回头?对别人说的话,有自己的理解。”“怎样避免这样的结局?”。叶圣陶说,阅读像吃饭,吸收营养,写作是表达,阅读是吸收。
其实,对于程老师带学生探讨的主题:在绘本教学中进行思辨,我还是感觉挺难的。一方面,我们的教育中更多的是硬要塞给学生,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很少,在思考和处事方面,学生对于老师和家长更多采取的是接受和顺应,很少提出自己的心里想法。到了青春期的孩子,干脆关闭了他的心扉,随便你怎么都行,反正我有自己的想法就好了,也不需要你知道。在课的开始,我听着还是有一些着急的,担心学生不会一节课这样带着辩证的思维思考下去。听着听着,我的这种担心没有了,我觉得整节课学生一直在思考,在为自己的想法找到依据,或者猜测着什么?找到绘本里的线索或者内容,或者语句。整节课,教师与学生是在不停的对话中,学生与学生也是在不停地对话之中,这体现课堂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