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老师,不能不读《论语》。《论语》中有多少朴素又经典的教育至理名言啊。人生观、学生观、方法论、教育教学策略等等,只要你用心品读,都能在《论语》中找到答案。‘教学相长’‘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仅此三句就足够我们这些做老师的实践一生,享用一生;仅此三句,如果我们能认真落实,好好演绎,我们的学生都将卓尔不凡;仅此三句,如果我们能堂堂落实,每科做到,人人践行,学校必将焕发蓬勃生机,教师必然成就非凡。”
1.“古人云‘生不必不如师’‘师不必,当我们以一位组织者、引导者的身份走进课堂,以平等的身份看待、对待学生,以对话的方式和学生交流,以开放的胸襟关注学生学习时,我们总能在课堂里,在学生身上收获意外的惊喜。这大概就是孔子所说的教学相长吧。过去,教师总是高高在上,是知识的化身,权威的象征,面对学生,总是居高临下,课堂里上演的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的‘输式’‘问答式’教学行为。新课程改革实施以后,许多新的理念开始慢慢为广大教师所接受。譬如,学生本身就是课程资源: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是平等中的首席;课堂是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教师都在发展,都在提高。这些鲜活的表述,归根到底核心就是《论语》中的四个字——‘教学相长’。‘教学相长’要求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不要简单地把学生当作‘一张白纸’;‘教学相长’要求教师善于利用学生这一课程资源,动态把握师生、生生互动中即时生成的资源;‘教学相长’要求教师蹲下来,以学生的视角看待自己的‘教’。”
2.“再来和大家谈谈"因材施教"吧。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重视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他经常注意观察了解学生的性情、生活习惯及特点,从而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教育,即所谓‘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退而省其私’。孔子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及学习特点,进行分类培养,以发展他们的专长,这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最早的。伟人毕竟是伟人,他的思想能穿越时空,2500多年前发表的观点、说的话,仿佛就是为当下社会准备的。孔子的伟大、《论语》的魅力恐怕就在于此。以生为本,开展个性化教育,实施有差异的教育,实现有差异的发展,取得有差异的成功,还有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等等,这些不就是孔子说的‘因材施教’吗?”
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我的第一个理解就是教育教学时机的选择十分重要。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自行能解决的问题不讲,学生思考、讨论后能解决的问题也不要讲。教师的讲解要用在‘刀刃上’,要一语中的,四两拨干斤,要让学生听了有醍醐灌顶、茅案顿开,豁然开朗之感。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我的第二个理解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课堂上我们要增加学生个体独立学习的时间,减少统一的、整齐划一的教学行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其学会思考,学会质疑。”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我的第三个理解是教育教学要坚持‘启发’、摒弃‘填鸭式’。教育教学最可悲的是:教师代替学生思考,教师剥夺学生思考的权利,把学生看作一个个容器。而启发式则相反,在启发式思系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引导者,讨论、探究是主要的教学策略。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是对‘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最好的诠释。”
“面对这样振聋发聩的至理名言,我们缺少的不是理念,而是践行教育规律的意志与信念。”
“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用《论语》这部伟大的教育巨作引领我们的教育教学。”
其实,何止是《论语》,先贤们的许多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关键在于我们的领悟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