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课围绕“一天的食物”展开,引导学生关注日常饮食,初步建立对食物分类的认识。整体来看,学生参与积极,对“食物分类”这一环节尤其感兴趣,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讨论和分类,课堂氛围良好。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在讲解“按食物生熟分类”这一标准时,出现了理解上的模糊。尤其是对于“鸡肉”“面条”这类食物,学生容易混淆——它们在生活中通常以“熟食”形式出现,但本质上属于“未经烹饪不能直接食用”的食材。经过课后与同组老师的交流,我明确了分类的逻辑:“生食”是指可以直接生吃的食物,如黄瓜、西红柿;“熟食”是指必须经过烹饪才能安全食用的食物,如鸡肉、面条等。这次交流不仅帮助我理清了教学思路,也让我意识到在备课中应当更深入地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生活中的实际情境。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意:
1.预设学生的认知误区,提前准备清晰的定义和典型例子;
2.加强实物或图片的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抽象概念;
3.鼓励学生在分类中表达理由,促进思维的外化和交流。
总的来说,这节课不仅让学生学会了初步的食物分类方法,也让我作为教师在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上有了新的成长。教学相长,正是通过这样的实践与反思,才能不断优化课堂,提升教学效果。
新教师培训感悟
今日的新教师培训,尤其是关于课堂管理的研讨,令我感悟良多。杨婷婷老师“心态转变”的分享,如同一语点醒梦中人。
下午,我便将所学应用于那个曾让我“头疼”的班级。面对爱接话的Z同学,我努力压下火气,课后与他平和沟通,并做了一个“拉勾按印”的约定。当我心平气和时,他也展现了难得的沉静。随后与班主任的交流更让我震惊:原来Z同学的行为并非故意捣乱,他其实是一个有些特殊的孩子,他有时候是控制不住自己行为的。所以我之前以为他在和我作对,都是我想当然了。
此次经历让我真切体会到,有效的管理始于教师自身的情绪掌控与心态调整。放弃“权威被挑战”的想法,转为课下的理解与沟通,配合正向激励,效果截然不同。我将继续摸索,将培训所学内化为适合自己的管理风格,用更多耐心与智慧陪伴学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