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杉老师讲道:“购买者的特征是什么呢?购买者的特征是置身于购买场景中的信息搜索者。这个场景无论是商场、超市、餐厅、咖啡厅,还是网购的电脑屏幕、手机屏幕,都属于购买场景。在这个场景里面充斥着各种信息,所有这些信息都是我们的信息竞争者。购买者在这样的场景中或者举目四望,或者凝神细看,他在做什么?在寻找购买理由。当他发现了商品,并且找到了购买理由,成,他就买了。所以如何建立压倒性的信息优势,把我们的信息抢先传递给他,让他发现我们的商品,在我们的商品上迅速地找到购买理由,然后把我们买走,这就是购买者行销。那我们的信息是什么呢?信息就是商品,商品就是信息,包装就是媒体,货架就是广告位,商品首先要能让购买者在纷繁复杂的环境当中发现我。”
华杉老师对「购买者」特征的描述,让我明白,竞争的背后是『信息』之间的竞争,「购买者」的角色是信息搜集者,也就是说『购买者』出现在「购买场景」中,四处看信息,直到筛选到“和自己相关的信息”,进一步的沟通,购买,离开。
华楠老师在《彻底讲透超级符号原理》中讲道:“个体是母体的执行人。个体分两个个体:一个商家,一个消费者。”
这里让我体会到,在所有场景中,人只有两种角色,一种角色是消费者,另一种是商家。结合起来来理解的话,商家就是提供信息服务的母体执行人,消费者就是在「母体场景」中搜索信息的人。
作为商家而言,在提供信息服务的时候,首先要观察场景中的信息环境,也就是对「货架」的理解,货架由三部分构成:“信息环境+竞争对手+母体执行人”;然后基于「货架」环境,提供信息,这个信息也就是「购买理由」。『购买理由』是个双节棍,由两部分构成,“一节激活母体,一节提供价值”。激活母体需要用能够激活「母体执行人」的『母体性词语』,「购买价值」就是产品的“肉身价值”。
我突然多了一个理解学生时代和工作之间差异的视角是,学生时代更多的是站在“消费者”的角色,无意识地接收“商家”为消费者打造好的一切母体场景,消费使用场景中的道具,非常顺滑;进入工作后,就是站在商家的角色,处在竞争的环境中,提供产品和服务。这里的“商家”不仅仅局限在销售产品/服务的层面,职场面试其实也是作为商家的角色把自己卖给用人单位;找对象也是把自己推销出去。
这里要明白最核心的是,在同一个母体场景中,商家是提供信息服务的母体执行人,消费者是在信息搜集者。所以,从最终目的「销售」出发,想要让消费者购买产品/服务,首先要使产品在『信息环境』中被消费者看见。那怎么被消费者看见呢?
消费者在看见商品之前是「受众」的角色,也就是茫然和遗忘的特点,这里需要用刺激信号『唤醒』他,被唤醒的他就进入了「购买者」的角色,这个时候他是在购买场景中搜集信息的人。提供他所需要的信息,才能实现最终的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