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这一辑,我想到了之前非常火的一部纪录片《他乡的童年》。一部探讨各国教育的纪录片,也许结合起来会有更深的感受。
这一辑介绍了中国、美国、德国、法国、芬兰和日本的课堂。
一、中国的课堂:在传承中创新
中国的课堂源于文化、国情和中国实践。作者在书中真实地讲述了中国课堂的痛点,我们羡慕西方国家的小班化课堂,但是我们的国情并不允许。大国办教育的现实,造就了竞争激烈的人才选拔和大班额教学环境的中国课堂现实。
中国的课堂重视基础、结构、指导和练习。最后作者主张在传承中创造中国课。其实也就是在保留传统课堂精华的基础上,借鉴西方教育的优点,来创造新的中国课。我想好的课堂是在发展中不断变化的,时代在变化,我们对课堂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
二、美国课堂:实用和多元
字里行间,能感觉作者对美国课堂的高度认可,也许这是作者心中的理想课堂。美国的课堂以学习者为中心,追求目标复杂多样化,重视知识与学习生活经验相关联,体现结构化,重视探究式教学。这与美国的国情是分不开的。美国是一个多元文化融合的国家,因此在教育上,体现了教育的多元化。也更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的教育也是分公立和私立的。私立学校也多进行精英教育。一定程度上,也有教育的阶级化。只不过,美国文化中对于人生价值和成果定义都不一样,更多元和开放,不会过渡地受困于考试竞争中。
三、德国课堂:以生为本的席明纳式教学
不管是席明纳式教学、柏林教学、共同教学,还是跨学科教学,都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互动和参与。令我感兴趣的职业教育和跨学科教学。让企业走进校园。中小学生都可以参与到一些企业的实验室项目中,既能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也能激发学生从事科研的兴趣。
跨学科教学主张以一个学科为中心,选择一个中心题目,结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展开相应的加工和教学。主题与生活实践相关联。这与我们现在所实践的跨学科教学基本一致。也许我们可以多了解一些相关的资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中国课堂的跨学科教学。
四、法国课堂:新共同基础
包含“知识、技能、文化的共同基础”,要求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能够获得“以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的“共同文化”以及“充分实现个人的发展,培养社交能力,获得学业成功,融入社会生活,作为合格的公民参与到社会的进步之中”。值得注意的是,“共同基础”关注到不只是本国,还有世界,鼓励个人在与世界的交流中发展,给予学生参与社会的渠道。这是值得我们去关注的。这有助于从小塑造孩子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五、芬兰课堂:卓越且平等
印象深刻的是教师的自主权,考试越少,学得越多。教师在日常专心发展教学,不受考试的困扰。将时间用在对的地方,看似花的时间少,考的次数少,但是重视幼儿早期阅读。此外,重视跨学科现象教学。根据真实世界和真实生活现象,选择一个主题,围绕该主题展开跨学科教学。更像是主题式跨学科教学,让该主题与各学科链接。但从课例来看,并没有体现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来解决真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不过,读完本节,确实破除关于芬兰教学的迷信。
六、日本课堂:亦东亦西
看到日本的课堂,不自觉会想起我们的课堂。同样是在东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不断进行革新,试图找到适合本国的教育之路。但是日本的教育会更加西化。值得学习的是重视倾听的课堂。佐藤学倡导静悄悄的革命。重视倾听,在倾听中学习、思考、成长。
作为亚洲国家,我们可以从日本的社会发展和教育中获得一些思考。
七、结语:求同存异
综合读完,我的感受是很多困惑是因为看到的太少,知道的太少。我们需要多了解世界各国的教育,这样才能丰富我们自己的教育理念,我们才能在飞速发展的时代中保持清醒,保持冷静,保持开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