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日星期五
这几天在观摩心理咨询大咖在线咨询录像,来访者是招募的志愿者,一般都是学习心理咨询的学员。一位心理动力学(精神分析)流派的咨询师让人印象深刻。来访者只有四次咨询机会,对于心理动力学流派30次左右的咨询时数,四次咨询基本都在评估和个案概念化的阶段。大多数时间,来访者滔滔不绝,若来访者停下来,就是或长或短的沉默,直到来访者继续讲述。咨询师只是专注地倾听,伴随一些微表情,极少的简短提问。正在学习的心理咨询主要技术,比如内容反映、情感反映和摘要技术,在录像中很少出现。但是,来访者的改变却实实在在地发生了。
来访者是一位女性,第一次咨询中毫无头绪的讲述了五十分钟,一直在讨论自己为什么要报名来做咨询,以及如何与自己已经合作的咨询师斗智斗勇的过程。大咖老师,只是听,给出空间,让信息释放。咨询后,来访者下线,老师用半小时点评,很多线上观摩的咨询师都反馈这位来访者的讲述没有逻辑。因为听了咨询后的点评,第二次咨询,来访者认真准备,非常有条理地讲述了成长过程中在原生家庭中,如何承担了许多超越年龄的家庭重担。第三次和第四次,来访者继续滔滔不绝的讲述她与母亲、父亲和弟弟的种种过往,以及与老公的相处。她是家里曾经被“遗弃”在奶奶家的留守儿童,现在是家里大事小情拿主意想办法的顶梁柱,是经济上和精神上对久卧病榻的母亲照顾有加的贴心女儿。她说她的生活没有人兜底,而她要为全家人兜底,她是家庭的“拯救者”,她永远无法让自己真正松弛下来。大咖老师说,“你的母亲让你觉得你需要拯救她,也许是她能为你做的最重要的事。”这句话深深打动了我,拯救与被拯救,是她与母亲两个人的共谋,“被拯救者”也许才是那个贡献情绪价值的人。来访者听到这句话,停下来想了一会,然后迅速转移了话题。我相信,那一刻,她的小我也被击中,然后选择仓皇逃开。
大咖老师在点评中说,这位来访者有太多的哀伤,她需要把它们丢出去,才有可能继续成长。她合作的咨询师明确告诉她,因为自己的课题尚未解决,无法消化她的哀伤,要把她转介出去。她老公曾在她把父母接到家里照顾的那段时间,每晚熟睡后发出痛苦的哀嚎。她的哀伤太大太多了。她对于母亲不久于世充满了分离焦虑,希望寻找临终关怀师来照顾母亲。她真正想要的,是通过临终关怀让母亲内心强大,去承接住她心底那部分从未长大的小女孩的内心苦楚。她有很多很多恐惧,被“遗弃”的恐惧尤甚,母亲的离世,正在合作的咨询师想把她转介出去,以及仅有四次的在线咨询,在她看来,都是关系被中断的“遗弃”行为。大咖老师用很深的共情能力,去共情她的哀伤,不是通过极少的话语,而是通过无形的爱的流动,那份如如不动的爱,抱持的态度,去慢慢化解那份哀伤。第四次咨询,来访者说,她没有那么焦虑了,好像放松了一些。
咨询师以己身做容器,去承接来访者那份沉重的哀伤,在漫无边际的叙述中,在看不见的心灵旷野中,陪着她。让那个孤独的没长大却承担了许多家庭重担的小女孩,有力量慢慢地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