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23
今天的共同内容是自我的局限与潜能,这部分内容比较多,差不多有十一页,下午抽时间一口气读完了,却朦朦胧胧说不出个什么所以然来,有时候都怀疑自己不会思考,尤其张校长瞄了几眼就能侃侃而谈,自己是用心学半天也说不出一句,真是绞尽脑汁也比不上别人的信手拈来。这就是在为以前不阅读而买的单吧!
帕尔默先生分别介绍了自己的成功案例与惨败案例。他督促大学教师借助悖论的透镜来查看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其中的第一步就是请每位教师写一篇短文简短地描述两种教学场景,一种精彩的,一种糟糕的。
让我想起了去年陈大伟教授的观课议课,他建议老师们进行课程实录,再认真分析改进,那时候觉得很受益,可惜随着课程的结束,我的这种实录习惯也随之而去了。
现在闭上眼,回顾自己的教学课堂确实有的时候觉得自己生来就适合教学,而有的时候确实是恨不得干脆未曾出生。更有时候跟学生调侃:出去不要说是我的学生,别说认识我。
帕尔默先生说,了解我们自身的特长,有助于我们更加始终如一地遵循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去进行教学。他认为与别人一起检视那种全是痛苦毫无乐趣的教学场合,直视自己的弱点,这样甚至可以结出累累硕果,这都是在利用悖论使得相反相成关从一连串的弱点出发来深刻理解作为优质教学之渊泉的自我认同。
帕尔默先生通过反思自己的失败案例,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失态与自我意识的丢失。他揭示只有当我们能更多地思考那些我们身处逆境的内心活动时,我们才会去探究逆境时的自我认同。就此告诫我们:如果教学方法不是扎根于学生教师的本心,无论教师的教学方法怎样花样翻新,对任何人都毫无作用可言。
从研讨惨败案例,他也道出了一个特定的悖论,一个人拥有的每一个长处必定带来与其相关的短处。与此同时,帕尔默先生也道出了另一个真实的悖论———要成为一名不断进取的教师,我们必须养成一种既依赖又不依赖他人回应的自我意识。
是的,目前自己已经从教12年,我们已经不像初入职时总想得到别人的回应,不管是得到学生的配合,还是观课教师的好评。总之,那时候的自我认同完全像个孩子一样,全部来自于别人的回应。而如今已经将这一切都抛于脑后了,随便你们怎么说,反正我眼里只有我的学生,反正我也在不停地提升自己,这不是傲娇、不是傲慢,而是真正的从心底里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无法言喻的底气。
另外一个令人深思的就是:我们可以深入探究自己本性,同时也必须寻求他人的帮助来认清自己的为人,这是充溢在内心世界的许多悖论中的又一个悖论。
不得不佩服帕尔默先生!每一节阅读后获得感满满!可何时这茶壶里煮饺子就能倒腾不出多少了呢?
继续坚持阅读,一定能够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维,同时可以尝试把帕尔默先生的观点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实践来检验和深化自己的理解。
愿自己继续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和不断学习的精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