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小静

七月份约三分之二都在学习,回到家中的这几日整理学习资料时翻到了上海师范大学附属第二实验学校获赠的方蕾校长编著的《PBL学科项目化学习:关键问题,关键课》。趁闲暇,我先将书中三篇序言反复研读,小有所获。
一、核心素养:教育变革的主线
尹后庆在推荐序中明确,我国基础教育新课改正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主线推进——核心素养是个体在复杂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时,所表现出的价值观、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这种变革是一个系统的变革:需提炼学科大观念、明确学习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和方法、制定适配的评价标准。
而核心素养的落地,离不开回归学习本质——对问题的持续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既能深入探究外部世界,又能建构自我精神家园,在自主发现与解决问题中探索世界、认知自我、发展理性。项目化学习正是这种本质的体现,它需上联立德树人的思考,下接学习质量的追问,平衡知识逻辑与项目逻辑,最终让学生在探究中理解学习的意义:完善自我、和谐人际、善待自然。教师则需与学生合作,共同展开有意义的探究,让学习成为符合成长规律的鲜活过程。
二、项目化学习的中国建构
夏雪梅博士在丛书序中,聚焦“项目化学习的中国建构”提出深刻见解。她认为,项目化学习的核心是“心智的自由”,这种自由需根植于社会责任感,而诚信、尊重生命、批判性思维、社会责任感、严谨的科学态度等品质不可或缺。好的项目不仅要还原真实世界,更要开阔学生眼界、提升学生格局的立意,体现深切的社会关怀。
从历史脉络看,项目化学习可追溯至16世纪的原型,后融入杜威“做中学”理念,如今已成为多国教育创新的重要方向。夏博士强调,中国建构需“海纳百川、和而不同”,尤其要补足教育短板——我国学生基础扎实,但创造性问题解决能力不足,这是传统讲授式教学难以实现的。项目化学习通过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解决,为提升这种能力提供了可能,在学校活动领域、学科领域和跨学科领域,设计真实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和指导学生在一段时间内持续探究尝试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形成相关项目成果。她期待探索者能在新一轮的探索中用不同类型的项目带给学生在不同领域、课程中的多样创造性体验,认真积累经验,为课改提供实践资源。
三、课堂变革的实践路径
方蕾校长在序言中,从一线实践角度分享了学校的项目化探索。她指出,核心素养导向下,教育者需主动求变。早在成为市级种子实验校前,学校已开展四年草根研究,让师生发现彼此的精彩:调皮的学生在别样的课堂中闪闪发光,教师也成为平等交流的伙伴。
2020年加入实验校后,学校开启系统性变革:确立“全员、全程、全学科”三全实施原则,构建校长领衔的保障网络,将难题拆解为小问题逐步解决;定制校本师训、教研制度与评价方案,形成基于“六个设计维度”的“单元教学路径”,让教师有章可循。
实施中,关键在于聚焦核心素养与新课标,进行单元整体设计:从分析内容、梳理知识、研判学情,到确定目标、设计方法、提炼核心概念,再到创设情境、设计驱动性问题,最终实现知识与生活、自我的联结。为解决课时问题,学校将学科课时与课后服务结合;为促进融合,在教研组基础上附加项目职责,鼓励跨学科合作;同时建立考核激励机制保障运行。
方校长还介绍了项目实施五阶段框架:入项启动、知识与能力建构(含“有效失败”、支架搭建、共同制定评价标准)、合作探究、成果修订、出项展示,形成完整闭环。
三篇不足20页的序言,让我对项目化学习的价值与意义有了更深认知。虽对具体实施仍存疑惑,但相信答案就藏在书中。找到答案,需要反复品读,更需要在实践中探索——而这,正是阅读与学习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