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学会学习:教育的另一种模式》第五章 关心与连续性有感
看到这章的标题时,说实话我有深深的疑惑,这里的连续性指的什么?作者又想探讨关心这一主题和连续性的哪些联系?带着这样的疑问我阅读完这一章。
传统课程的割裂
内尔·诺丁斯在这一章中表达目前这种传统课程设置的根深蒂固,与当下课程改革的艰难。确实,这些年教学改革改来改去,但是好像依旧没有改变学校教育只顾学术性和忽略其他目标的现状。作为教师,我们期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情感道德的认知提升,但最后好像大家只关注了学科分数的表现。“这种单一的目的论不仅在道德上是错误的,而且在实践上也是有害的。如果不重视满足孩子对连续性和关心的需要,学校也难于实现其在学术上的目标。” 是的,我们是该想一想,孩子们最后成为什么样的人,能用简单的成绩勾勒出他们丰富的自我吗?
教育关心源于信任
“学校是一个具有多重目的和功能的机构,应该建立并维系一种赋予连续性和关心的文化。但教育中的关心不同于生活中一些简短的关心关系,它建立在一种牢固的信任关系基础上。”日常生活中的关心,有时基于熟人关系,有时关心的时间短暂,对于关心双方都没有太多的心理负担。而教育中的关心关系,是从陌生人开始的,学生入学时老师是陌生的,并且他知道未来几年都可能和这个陌生人一起学习,教师面对一群陌生的学生也不清楚这中间的孩子都有哪些性格特点。但只有教育关系建立了,关心也就开始了,可信任其实一开始还没有建立。这种关心关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立的,它需要长时间的铺垫,彼此用心浇灌,它必定要求这样的关心关系是连续性的,才能赢取学生的信任,赢取彼此的信任。
作者从教育过程中连续性的四种表现形式进行了阐述:教育目的的连续性、教育地点的连续性,师生关系的连续性、和课程的连续性。我想不管是关心这一中心目的的一以贯之,还是教学场所的稳定,科任教师的稳定亦或生源的稳定,还是课程学习的连续,归根到底还是希望学生能在一个熟悉的“场”中,和熟悉的人一起,构建稳定的的关系,学习持续的课程,这样的模式有助于师生产生信任感,依此发展学生关心的能力,成为会关心人,会被人关心的人。
关于午餐时间,我想说说
在“目的的连续性”这一节,作者提到就餐时间也是一个重要的教育机会,每个学生都需要有真正关心他们的成年人与他们进行对话,让他们知道,人生的路有千万条,成功的人生有千万种。我在中午看午托的时间里,隔三差五的会叫一位学生坐我边上,一起就餐。有时候问问他饭够不够,打开饭盒有他喜欢吃的就让他先分掉一些;和他聊一聊最近有什么开心的事情,或者喜欢的歌曲;家庭情况也聊一聊,他问问我我问问他......虽然有些孩子不太说话,但是明显感觉,一起吃过一顿饭后学生会更信赖我。我不太喜欢在这个时候和他们聊数学学习,因为我不想让他们觉得和他们吃饭带有什么目的,其实也没有目的,就是想多了解他们是怎么的人。
这里也给我一个坚定,这件事情可以继续做下去,孩子需要和老师有课堂外的交流,老师也需要对孩子有非学科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