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临近学期末,事情确实多了一些。越到晚上,意志力越薄弱,没有精力支撑。昨天晚上回来,洗漱完毕后,听了一小会儿一本要读书目的讲解,《教育的目的》作者怀特海。一名数学家,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自己读的时候,确实有些难懂,结构不清晰,正好我去找教育类名著时,看到这本书,我自己也正好有买这本,打算把这本作为教育类著作细读。听了一半,并且结合书本看了一小部分,之前自己也有读一小部分。有老师带着讲解一下,效果确实会好一些。第一章和第二章是重点内容,教育的目的和节奏。一些观点,对我们反思自己的当下的教学是有帮助的。或者从深层次的理论化角度解释了人的发展,要遵循的阶段。
如智力发展阶段分为:浪漫,精确和综合。还有黑格尔的正反合辩证法,其实这就是一个扬弃和螺旋上升的过程。就像在读这本书,刚开始,我也是一个感知阶段,听完部分讲解,感觉很不错,有好奇心,想要继续精读这前面部分。
2、第一章,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教育要通过什么教学途径去培养人呢?
教授少而精,又相互关联的知识,知识而且要运用起来,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因为教育是一门学习如何运用知识的艺术,也就是要把我们所学的内容,放入到生活中去,形成积极的知识,而不是囫囵吞枣的教授学生太多理论,而不理解内化,这样只是一个学习了很多东西得假表象。
我们教授了太多的惰性知识,有些时候没有调动起来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只是接收到了这些信息,而没有利用,检验或与其他新鲜事物相互融合的某些观点。
这里和奥苏泊尔的有意义的学习描述的是一样的,也就是说,要把新学习到的知识,和以往的旧知识建立起非人为,实质性的联系的过程。教授知识是一方面,但是学生是否有积极调动思维也是关键一步,所以,不要教授太多惰性知识,这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老师也轻松,把理论一股脑的全部倒出来,给学生。会让我们觉得,自己教了很多,可是吸收和内化的少之又少。
3、少而精的知识,和本章提到的,专业学习和普通文化的学习,他们之间是有一定的联系。专业学习和普通文化学习,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并不是对立的。专业学习是一种特殊的学习兴趣,普通文化活动在于激发心智活动,学生会在普通文化的课程中产生特殊的兴趣,而在专业化学习中,学科之间的外在联系也会拓展学生的思维,他们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共同帮助学生发展思维和能力。
虽然这两大方面,看似矛盾,但是,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就是充满矛盾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我们不应该采取某一种极端的方式去看待问题和事物,要眼界看宽一点,看远一点。少而精,我认为可以指专业知识,而专业知识的深入学习,反过来促进普通文化的学习,所以是相联系的。
想要教授的内容,有时候和课堂内容没有很大的联系,也在想要不要讲。其实我觉得还是要讲的,这些看似没有用的,可以拓宽知识的广度,可能某些学生对这一部分感兴趣,从而激发她去学习,从泛学到精学,这个过程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