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正义精讲3 卷一·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3/3 原文: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 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

黄帝内经·素问·正义精讲3 卷一·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3/3 原文: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 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
黄帝内经·素问·正义精讲2 卷一·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2/3 原文: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耶?将天数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
黄帝内经·素问·正义精讲1 卷一·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1/3 原文: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
黄帝内经·灵枢经·正义精讲520 卷十二·痈疽第八十一 6/6 原文: 黄帝曰:夫子言痈疽,何以别之? 岐伯曰:营气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而...
黄帝内经·灵枢经·正义精讲519 卷十二·痈疽第八十一 5/6 原文: 发于股胫,名曰股胫疽。其状不甚变,而痈脓搏骨,不急治,三十日死矣。 发于尻,名曰锐疽。其状赤坚大,急治...
黄帝内经·灵枢经·正义精讲518 卷十二·痈疽第八十一 4/6 原文: 发于肩及臑,名曰疵痈。其状赤黑,急治之。此令人汗出至足,不害五脏。痈发四五日,逞焫之。 发于腋下赤坚者...
黄帝内经·灵枢经·正义精讲517 卷十二·痈疽第八十一 3/6 原文: 黄帝曰:愿尽闻痈疽之形与忌、曰(“曰”当为“日”——译者注)、名。 岐伯曰:痈发于嗌中,名曰猛疽。猛疽...
黄帝内经·灵枢经·正义精讲516 卷十二·痈疽第八十一 2/6 原文: 岐伯曰:经脉留(“留”当为“溜”——译者注)行不止,与天同度,与地合纪。故天宿失度,日月薄蚀;地经失纪...
黄帝内经·灵枢经·正义精讲515 卷十二·痈疽第八十一 1/6 原文: 黄帝曰:余闻肠胃受谷,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
黄帝内经·灵枢经·正义精讲514 卷十二·大惑论第八十 2/2 原文: 黄帝曰:人之善忘者,何气使然? 岐伯曰: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肺虚,虚则营卫留于下,久之不以时...
黄帝内经·灵枢经·正义精讲513 卷十二·大惑论第八十 1/2 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尝上于清泠之台,中阶而顾,匍匐而前,则惑。余私异之,窃内怪之,独瞑独视,安心定气,久...
黄帝内经·灵枢经·正义精讲512 卷十二·岁露论第七十九 7/7 原文: 黄帝曰:虚邪之风,其所伤贵贱何如?候之奈何? 少师答曰:正月朔日,太一居天留之宫,其日西北风,不雨,...
黄帝内经·灵枢经·正义精讲511 卷十二·岁露论第七十九 6/7 原文: 黄帝曰:愿闻岁之所以皆同病者,何因而然? 少师曰:此八正之候也。 黄帝曰:候之奈何? 少师曰:候此者...
黄帝内经·灵枢经·正义精讲510 卷十二·岁露论第七十九 5/7 原文: 黄帝曰:其有卒然暴死暴病者,何也? 少师答曰:三虚者,其死暴疾也;得三实者,邪不能伤人也。 黄帝曰:...
黄帝内经·灵枢经·正义精讲509 卷十二·岁露论第七十九 4/7 原文: 黄帝曰:有寒温和适,腠理不开,然有卒病者,其故何也? 少师答曰:帝弗知邪入乎?虽平居,其腠理开闭缓急...
黄帝内经·灵枢经·正义精讲508 卷十二·岁露论第七十九 3/7 原文: 黄帝问于少师曰:余闻四时八风之中人也,故有寒暑,寒则皮肤急而腠理闭,暑则皮肤缓而腠理开。贼风邪气,因...
黄帝内经·灵枢经·正义精讲507 卷十二·岁露论第七十九 2/7 原文: 黄帝曰:卫气每至于风府,腠理乃发,发则邪入焉,其卫气日下一节。则不当风府奈何? 岐伯曰:风无常府,卫...
黄帝内经·灵枢经·正义精讲506 卷十二·岁露论第七十九 1/7 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经》言夏日伤暑,秋必病疟,疟之发以时,其故何也? 岐伯对曰:邪客于风府,病循膂而下...
黄帝内经·灵枢经·正义精讲505 卷十二·九针论第七十八 6/6 原文: 阳明多血多气,太阳多血少气,少阳多气少血,太阴多血少气,厥阴多血少气,少阴多气少血。 故曰:刺阳明出...
原文:
五脏气:心主噫,肺主咳,肝主语,脾主吞,肾主欠。
六腑气:胆为怒,胃为气逆哕,大肠小肠为泄,膀胱不约为遗溺,下焦溢为水。
五味: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咸入肾,淡入胃,是谓五味。
五并:精气并肝则忧,并心则喜,并肺则悲,并肾则恐,并脾则畏,是谓五精之气并于脏也。
五恶:肝恶风,心恶热,肺恶寒,肾恶燥,脾恶湿,此五脏气所恶也。
五液:心主汗,肝主泣,肺主涕,肾主唾,脾主涎,此五液所出也。
五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此五久劳所病也。
五走:酸走筋,辛走气,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是谓五走也。
五裁:病在筋,无食酸;病在气,无食辛;病在骨,无食咸;病在血,无食苦;病在肉,无食甘。口嗜而欲食之,不可多也,必自裁也,命曰五裁。
五发: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以味发于气(此处当补入“,阴病发于肉”——译者注),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
五邪:邪入于阳,则为狂;邪入于阴,则为血痹;邪入于阳,转(“转”当为“搏”——译者注)则为癫疾;邪入于阴,转(“转”当为“搏”——译者注)则为瘖;阳入之于阴,病静;阴出之于阳,病喜怒。
五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精志也。
五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肌,肾主骨。
灵枢经正义精讲504黄帝内经·灵枢经·正义精讲504 卷十二·九针论第七十八 5/6 原文: 五脏气:心主噫,肺主咳,肝主语,脾主吞,肾主欠。 六腑气:胆为怒,胃为气逆哕,大肠小肠为泄,膀胱不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