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依恋关系,很多父母可能忍不了孩子的屎屁尿,受不了一次次在酣睡中被吵醒,经不起琢磨人的哭闹声,完不成各种让人挠头的养育琐事,可以推测他们往后肯定也忍不了孩子各种挠人甚至讨人嫌的行为。
当父母成为孩子的依恋对象时,一点关系会从七个方面有力地支撑起父母的教养权威。
1:父母是父母,孩子是孩子
孩子不愿意跟你说话,什么事情都不愿意跟你讲,但是他们却愿意跟同伴去说。他认为父母不重要,同伴更重要。这个时候其实就是孩子心目中的依恋对象发生了变化。
依恋起的第一个作用就是对成年人和孩子进行排序。
大脑天生就会各种关系分配了角色:支配者和依赖者,照顾者和被照顾者,付出者和接受者。即便是成年人之间的依恋关系也是如此。
在成年人和孩子的关系中,孩子理当扮演依赖者和被照顾者的角色。他们本能地让父母照料自己,自觉的依恋父母,向他们求助,并听从他们的指导。这就是依恋的最本质的特点:当一方具备一练意识时就会自动服从另一方的管教。我们要知道我们是起着主导作用的。
在孩子之间,如果发挥主导作用的孩子,他自己是个很热情很负责的,那么他也就能够给予同伴一定的教养和照顾,但是如果发挥主导作用的孩子,本身就自卑颓废,爱挑衅,自我为中心,那么他就可能会欺凌同伴。
太多的父母把孩子当做自己的倾诉和依赖的对象,他们常常跟孩子抱怨夫妻间的各种问题,使得孩子成了父母的情感垃圾桶,这些孩子没有机会向父母倾诉自己的困惑,慢慢的学会了压抑自己的需求,转而主动去满足别人的需求,这样依恋等级的颠倒同样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父母导向的孩子,会更愿意接受能管理她和为她负责的人,对这样的孩子而言,他们会觉得父母的引导很正常,如果孩子心中的排序被打乱,那么无论他真实内心是多么依赖父母,都不会接受父母的管教。
2:支持父母心甘情愿的原动力
教养的一部分就是要接受孩子“不把父母的付出当回事儿”,一切都源于依恋。
依恋不仅让孩子愿意接受成年人的照顾,还会激发出成年人照顾孩子的本能。
在孩子还是婴儿的时候,我们会对婴儿,我们会对他的种种依恋行为感到心动,清澈的眼神,无暇的笑容,伸手抱抱的小肉胳膊,这些行为唤醒了成年人心中的母性,当我们的母亲被激发出来,就会不由自主的靠近这些小生命,甘愿承担照料他的责任,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们可爱乖巧的行为也慢慢减少,但对父母造成的影响贯穿孩子的整个童年。
慢慢的,同伴导向破坏了亲子关系的所有美好,在父母眼面前,孩子也没有那些散发魔力的行为,眼睛不在“放电”,温暖人心的笑容也不见了,只剩下冷漠和疏远,当我们主动爱抚孩子,他们也只是草草敷衍一下我们的拥抱,我们成了一厢情愿的那个人,那个时候我们好像发现自己也没那么喜欢孩子了。
以后所有父母都经历过这样的阶段,得不到孩子的回应,不被孩子当回事,被孩子利用,只不过因为依恋的存在,我们对这些并不敏感。
所以当我们排斥孩子时,我们自身的成熟和责任感确实可以帮我们克服这种反应,但因为依恋关系的淡化,我们会很容易被激怒,继父继母之所以口碑总不是那么好,很可能就是因为和孩子之间缺乏相互依恋。
孩子是意识不到自己会影响和伤害父母,他也不知道父母为他做出多大的牺牲,在他能够成熟思考前,他们也确实不需要弄清楚父母付出了多少,所以说教养的一部分就是要接受孩子“不把父母的付出当回事”。我们要有这个意识,并不是孩子不爱我们,而是他不知道,想到这里是不是我们就可以原谅孩子的这种不知道或者他是模糊的。我们之所以觉得付出是值得的,是因为孩子对我们表现出了喜爱,愿意和我们保持联系,想和我们亲近,而不是因为期盼他能感恩我们的付出。
3:让孩子愿意听父母的说话
依恋父母的孩子,更看重父母所看重的一切,所以教养的基础是孩子愿意关注我们,愿意听我们说,如果孩子的注意力不在父母身上,那么教养就会变得十分处理。
孩子的注意力会紧跟依恋的步伐,依恋程度越高时,孩子就越容易投入注意力,而依恋程度较轻时,孩子的注意力也就很难被吸引过来。
4:让孩子跟父母更亲近。
依恋父母的孩子总是想跟父母在一起,想和父母多说话。
有时候呢,我们会觉得孩子的这份亲情让人有点喘不过气来,比如明明就隔了一扇卫生间的门,学龄前的孩子还是会因为看不到父母而感到无比恐慌。孩子这种想亲近父母的本能,确实会给父母造成一些麻烦,尤其是在一些必须和孩子分开的情况下,比如上班,孩子入园,想睡觉的时候,我们会不那么喜欢依恋,但是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还是应该感谢依恋,他让我们得以和孩子保持亲近,不然单凭我们恐怕永远没有办法履行教养中的各种职责。我们需要学习的是如何让依恋有助于管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