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既是目的,又是手段。但是,不论是目的的达成还是手段的实现,前提都必须是要获取知识。那么,如何才能获取知识呢?通篇文章读了之后,我发现有一个词引起了我的深深思考,那就是“引导”。
“引导”重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意识到知识的新奇,并对知识产生疑问。我们要做到方法恰当,适时对学生进行引导,还需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即备课。备课也是教师上好课的首要环节,备课的关键是要抓住三要素: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教材是知识信息储备之源,备学生是知识信息传授之的,备教法是知识信息传授之桥,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提高教学的知识性、针对性和趣味性,达到教育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备教材或许应该做到明确1:认知目标:理解圆的面积的含义;理解和掌握圆的面积公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体验实验操作,逻辑推理的学习方法。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初步了解极限思想;体验发现新知识的快乐,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注意数学文化的渗透。在清晰的目标中对教学重、难点也要做到准确定位,以保证授课中能够详略得当。接下来就是备学生,我们要通过与学生沟通或调查问卷等形式,了解掌握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学生的知识有充分的了解。过去学的知识,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学生记忆力的程度不同,面对新知识的学习所能回应的速度自然不同。作为老师,我们要根据调查结果,选择性的对学生的空白记忆进行再加工,以避免在学习中出现思路脱节情况的发生。比如,之前学过的几何图形的面积公式探究方法或者数学思想是否还有记忆,能否从“意识的仓库里”把所需要的东西“抽取”出来?都在我们的“准备”范围。
然后,就是备教法。教法是在备教材备学生的基础之上,能够保证完成预设目标在课堂上所采取的“措施”。走进课堂,是我们打造高效课堂的落脚点。我们授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能够将自己的“备料”完整地融入教学;要彰显授课教师对课时目标的准确把握,对目标的完成做到环节紧凑,心中有数;根据重难点的设定,有序进行知识讲解的详略和时间的分配比重,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以精心设计活动为主线,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非灌输教化。在授课内容上,我们也要注意选择有“保留”地讲。凡是学生通过知识的迁移,思维的启迪能够解决的问题,我们老师要留有“空白”,实则是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腾出空间与时间。
在学习了《圆的面积》之后,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后面的周长与面积综合题目的解决。我进行了《几何图形的周长与面积》这样的一节综合专题课。在这节课的整个授课过程当中,老师的语言是很少的,通过视觉观察让学生发现周长即为“线长”;通过引导学生触摸来感觉面积即为表面的大小——“面积是有感觉的”。多种器官的参与,加强了学生的学习力,这让我更加意识到学生能把公式背得滚瓜烂熟,回答问题十分流畅并非就是最好的学习,而主动获取,积极运用知识才是对智力发展的有效提升。
知识,天天都在学,日日都在累积。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应当努力达到是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知识在运用中得到发展”。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把知识储存在记忆里,还要随时能够“倒出来”,对知识仓库进行“清点”。教学是一门无止境的艺术,“获取知识”是教学艺术的点缀,路漫漫其修远兮,唯读书可称其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