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发简信
IP属地:黑龙江
  • 2018-07-15

    “我们毕业啦!”脑海里一直浮现着孩子们毕业时脸上幸福的微笑,肆意的欢呼!发自内心的为他们高兴,内心似乎又有很多不舍。当我把目光投向尧的时候,他抱着一个抱枕缓缓走来,带...

  • 2018-04-22

    “韩,你怎么管么不会,我对你无语了。” “韩,这个问题你都答不上你坐下来玩吧。” “韩,你在听讲吗?我刚才说的么你都重复不上来。”各科老师每当把问题抛给韩的时候,他要么没跟上...

  • 问题生的柳暗花明

    “老师,安全平台你交给我去做吧”。清早我一来到教室,雨就满脸笑容的走到我的面前说。我忙着找东西,点头示意表示同意。她打开电脑,打开网站,干练而从容,在我的印象中这项工作都是她...

  • @树袋熊_d8ea 我也觉得是我

    20180329共读第八周第四天

    来吧,来吧, 愿意前行的, 我们一起出发! 等吧,等吧, 还是没有时间没有精力的, 继续呆在你们的“舒适圈”! 春光明媚, 路上风景正好, 别怪我们没约你哦。

  • 静待花开 汤晓荣

    春天到了,万物复苏,处处绿意盎然,相信不久就能闻到花香的味道,其实每一朵花都有些自己的花期,或迟或早,而教育应该是静静期待每朵花的绽放,不急不躁。

    尧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妈妈在离婚后又和尧的父亲重组了家庭,在尧出生不到一岁,父亲因为意外离开了这个家庭。在这个特殊家庭下成长的孩子,真的是极其不一样,相信孩子的内心肯定会很纠结,他纠结于别的孩子有着幸福的家庭,他却不认识父亲,他纠结于别的孩子的妈妈在家等着他回家吃饭,他回家家里却是空空荡荡,因为将近60岁的妈妈独自带着他生活,就要为生计而奔波。他的内心没人倾诉,所以他疯狂迷上了电脑游戏,不能自拔。一学期下来,我没有听到他回答问题,每当你叫他起来的时候,他站起来什么也不说。慢慢的,没有老师再叫他起来,每节课他静静地坐在那里,他听没听进去,我们谁也不知道,没有人能走进他的内心。他没有朋友,也不和同学交流,他只活在那个属于自己的世界。回到家里情况更糟糕,手机便是他的全部,如果妈妈把手机收起来,他便什么也不干,不吃不喝,睡在沙发上。妈妈为孩子这种状态担心不已,眼泪不知流了多少。

    这学期尧转变很大,尤其体育锻炼的刻苦程度出乎我的意料,他每周坚持从家里跑到市府再跑回来,每天晚上他坚持锻炼,样样不落,周五的测验,他的1000米提速20秒,他的刻苦,他的坚持让我们对他刮目相看,课间他能和同学交流,我看到他说话了,这意味着他打开了自己的内心的那扇门,看到此行此景很为他高兴,把这一转变第一时间告诉她妈妈,他妈妈对我表示感谢,但我觉得孩子自己内心转变源于他想转变,源于主动,外界的作用微乎其微。

    我想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只是他们绽放的时间不同, 不要另眼相看,也不要不要急于求成,他们终归会有灿烂的时刻。

  • 杰是我们班的一名转学生,他在学习上努力勤奋,在生活中很爱帮助老师和同学。课间看到老师手里拿着作业或者试卷,他总是第一个问你:“老师,要发吗?我来吧。”收拾卫生时,总是认真完成后再主动帮助其他同学。
    后来与他母亲的一次通话中,了解到杰在家里也经常帮助母亲干活。他的口头语是“妈我帮你干”,“妈,让我来吧”。
    杰的优秀表现,让我感到我们现在很多当父母的把本应该给孩子的锻炼机会剥夺了。就这样累坏了父母也闲坏了孩子,这不是真正的爱孩子,爱孩子就应该像杰的母亲那样给孩子充分锻炼的机会,不溺爱孩子,让孩子学会做人做事,让孩子学会有担当,这样才能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 王老师在《帮助学生打开生命的盲点》一文中写到“其实,即使是最不起眼的生命,也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当我们彻底否定一个学生的时候,孩子的那颗心也随之破碎了。面对一颗破碎的心,无论你有多么高明的技巧,多么先进的理念,也不可能换来孩子前进的信心和行动的勇气。还不如怀着一颗雪中送炭的教育之心,给那些备受责难的孩子一点温暖,一次欣赏,一个鼓励,即使不能彻底改变他们,也足以唤醒他们心中对生命的爱抚、珍惜和关心的态度。”
    读着这段文字,我想起了全校“劳动小模范”明慧。在所有老师眼里,他都是一个勤劳能干、有眼力劲儿的孩子,在校园里,随时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他的内心空明澄澈,没有一丝的“杂质”,可谓是质朴到极其纯真,甚至是有些稚嫩的地步。他那每天乐呵呵的神情,总能让我们感受到他的无忧无虑。然而作为他的班主任,我每天都是焦虑万分,忧心忡忡。每天他都能按时上学,可是最让人头疼的是一天不见踪影,虽然我们都知道他有坐不住的毛病,但是安全谁来保障,再者就是特殊时期会给学校带来不好的影响(尤其是有重大活动和年底检查的时侯)。那段时间我每节课都得紧盯,没有课的时候我就自己去找,有课的时候就让别的孩子跑腿,直到把孩子愁的说“老师我都不知道再去哪儿找”的时候,我意识到,我是看不住了,只能让家长领回家了。那天我把他叫到了主任室,声色俱厉地痛斥了一番,并且告诉他今天必须要回家,一听要回家,他就暴躁不安,用手捶打自己的头,那一刻,我的心都隐隐作痛,但又是那么万般无奈。他回家的那几天,我确实了了一样心事,每每看都空着的座位,心里又有些不舍,一个纯真到极致的孩子本就很难得到大家的认可,我却还要让他孤独地生活,于心不忍啊!第二天,我打电话让他爸爸送他来学校,此时的他萎靡不振,他爸爸还一个劲地向我道歉,向我致谢。那一刻我心里更多的是对孩子和家长的同情,还有自责。午休时我和他聊天,他偷偷地给我一颗枣,笑意盈盈,轻声细语地对我说:“老师,给你的,”“老师舍不得,留给你吃,好长身体,”“我家还有。”那一刻枣的甜蜜都已融化在我心里,我摸着他的头,静静地享受着这份感动。

  • 今天听了邹老师关于《德育素养与素养德育的内涵与提升》的报告。报告中邹老师崇尚“骆驼班主任”。他把骆驼的眼睛比做幸福班主任,我理解的是作为班主任一定要目光长远,认清方向。骆驼的耳朵比较忠诚服从,作为一名班主任要忠诚于学校,服从学校的领导安排。骆驼的前面驼峰比着幸福生活,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总是要起起落落。后面驼峰比较幸福工作,工作中我们也避免不了遇到挫折、困难、压力,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把骆驼的胸脯比较幸福发展,如果能把生活和工作处理好,相信会在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幸福发展。
    邹老师把骆驼的后腿比做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就是班主任在育人方面应当从实际情况出发,因材施教。把骆驼的两只前腿比做回归初心,回归梦想。带着初心必定会实现的梦想。
    班主任做人是素养的德育,班主任做事是德育的素养。需要细细品味,耐心琢磨。

  • 优质课评比时,你永远无法预知会有哪些突发情况降临在自己身上,关键时刻考验着老师临场应变能力。今天马驫老师讲述了自己经历的全国语文优质课评比时的突发情况。《荷花淀》是马老师要给高一学生讲授的一篇文章,但比赛时由于组委会的疏忽,竟然把初一学生带到了比赛现场。临时再调换学生是来不及了,马老师只好带着初一学生品读高中课文。正是他的细致研读教材,选取独特的授课角度,带领学生在字里行间品味语言的魅力,让他成功夺得了一等奖的第一名。课堂上学生的想法可能会超出我们的想象,如若想像马老师一样临危不乱,那必须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和细致地研读课文为基础,这样才能收放自如,坦然自若地面对学生不一样的思维、不一样的想法。

  • 2018年3月24日
    “冬吴相对论·人生不相信高考(下)”这期节目里,谈到了自居心理,我的理解是:潜意识中,你想要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你便会有很大的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这让我想到心理学中的一个名词:心理暗示。
    文章中例举了种种积极的心理暗示,这是作者的本意,是要人们利用心理暗示的积极作用。
    其实我们做教师的,大部分都已经成熟的运用此种方法来影响和教育学生,让学生相信“我能”,让学生认为“我行”,此法比千万种教科书式的说教要高明甚多。
    我们常常说:性格决定命运;我们也常常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看了这篇文章才知道,原来这两句话也隐喻着自居心理啊。

  • 懒病又上来了,问医生:何药可治?医生药方上只一个字“棍”。
    刚才给大家的文章一一点赞之后,打开手机,又搜得鲁迅一篇文章,题目好像是《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为了让今天作业长点,该文章的全文如下
    奴才总不过是寻人诉苦。只要这样,也只能这样。有一日,他遇到一个聪明人。
      “先生!”他悲哀地说,眼泪联成一线,就从眼角上直流下来。“你知道的。我所过的简直不是人的生活。吃的是一天未必有一餐,这一餐又不过是高粱皮,连猪狗都不要吃的,尚且只有一小碗……”

      “这实在令人同情。”聪明人也惨然说。

      “可不是么!”他高兴了。“可是做工是昼夜无休息:清早担水晚烧饭,上午跑街夜磨面,晴洗衣裳雨张伞,冬烧汽炉夏打扇。半夜要煨银耳,侍候主人耍钱;头钱从来没分,有时还挨皮鞭……。”

      “唉唉……”聪明人叹息着,眼圈有些发红,似乎要下泪。

      “先生!我这样是敷衍不下去的。我总得另外想法子。可是什么法子呢?……”

      “我想,你总会好起来……”

      “是么?但愿如此。可是我对先生诉了冤苦,又得你的同情和慰安,已经舒坦得不少了。可见天理没有灭绝……”

      但是,不几日,他又不平起来了,仍然寻人去诉苦。

      “先生!”他流着眼泪说,“你知道的。我住的简直比猪窝还不如。主人并不将我当人;他对他的叭儿狗还要好到几万倍……”

      “混帐!”那人大叫起来,使他吃惊了。那人是一个傻子。

      “先生,我住的只是一间破小屋,又湿,又阴,满是臭虫,睡下去就咬得真可以。秽气冲着鼻子,四面又没有一个窗子……”

      “你不会要你的主人开一个窗的么?”

      “这怎么行?……”

      “那么,你带我去看去!”

      傻子跟奴才到他屋外,动手就砸那泥墙。

      “先生!你干什么?”他大惊地说。

      “我给你打开一个窗洞来。”

      “这不行!主人要骂的!”

      “管他呢!”他仍然砸。

      “人来呀!强盗在毁咱们的屋子了!快来呀!迟一点可要打出窟窿来了!……”他哭嚷着,在地上团团地打滚。

      一群奴才都出来,将傻子赶走。

      听到了喊声,慢慢地最后出来的是主人。

      “有强盗要来毁咱们的屋子,我首先叫喊起来,大家一同把他赶走了。”他恭敬而得胜地说。

      “你不错。”主人这样夸奖他。

      这一天就来了许多慰问的人,聪明人也在内。

      “先生。这回因为我有功,主人夸奖了我了。你先前说我总会好起来,实在是有先见之明……。”他大有希望似的高兴地说。

      “可不是么……”聪明人也代为高兴似的回答他。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哈哈哈,读完了吧!我的感想就是大家的感想。读的时候就是看着好玩,读完竟一个屁也放不出来。不知道这能不能算是作业,好歹也有几个字啊!

  • 开学至今,如要描述感受,就是一个字“忙”。零零散散的事情接踵而来,要强的心总是想每一样都需要认真,不糊弄,于是几乎每晚加班到11点左右,周末也没闲下来感受休假的美好。
    随之一些事情已告一段落,今天终于忙中偷闲享受生活。
    上午逐个房间规整物品,打扫卫生,清洗衣物,下午和老公刨刨小园,种上各种小菜,过过田园生活,傍晚,老公进厨房做饭,我半倚沙发读书写感悟,一天下来就感觉无比惬意。我们还笑说,就梦想着将来老了,希望还是如此情景。
    或许放在以前,做家务,整理小园,我都不会觉得这里有惬意的成分,但现在我总觉得变得感性了很多,凡事懂得体会,感悟,想想应该是读书给我带来的转变吧。
    自从读书写叙事,我就学着关注每天的生活中的点滴,慢慢的人也就有了转变。
    相信随着书读的越来越多,还会有更多的收获,期待。

  • 今天就说说我读书那些事,昨天开始阅读吴非老师的教育叙事,作者没记错吧,怕记不住作者名字还反复看了好几遍,因书在家里不敢确定对否。我今天和平姐说我读书记不住,不是自己谦虚,是真的读着读着就走神,然后重来一遍,有时候两遍也没读的进去,甚至书里提到的哪个作家呀,诗人呀我除了认识上学时候学过有时学过也忘了,背过的印象深一点,其他一概不知,哎,其实我加入团队就是想逼着自己多读点书,向大家请教怎样读书。哪怕是给闺女做个榜样,起码自己完成任务的时候不用抓瞎,我小时候最喜欢的读本是《故事大王》,还有小人书带连环画的,下面一横小字,我们称其为小画册。随着年龄的增长需要写作文,我就比以前多了本《作文选》那时候也不是没有书,我记得家里还有一本《林海雪原》还有几本父亲喜欢的《岳飞》啥的,因我不喜欢所以记不住。但是我唯独钟爱《故事大王》,其他书籍看不进去,真羡慕知识丰富,博览群书的同事们,大家有好的读书方法可以给我传授一下,期待

  •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们的教育现实,我们的教育生活,真的能像作者诗中描写的意境一样吗?
    刚刚读王老师的教育叙事,在文中,作者发出了如下的感慨:如今的教育真的是越来越现实了,现实的只剩下关于分数的争夺;如今的教育真的是越来越粗糙了,粗糙到了有的孩子想放弃的地步。真的是这样的吗?王老师说在他的班级里有的学生曾经为了快速、准确地完成作业,曾经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渠道去搜索一份家庭作业练习题的答案。
    为了分数学生们真的是想尽了办法。其实每学期临近期末的时候我们各科任课老师都会搜罗大量的复习资料,油印出来供学生练习,亦或是用来检测学生的复习效果。久而久之,很多学生就摸透了老师的心理,知道在复习阶段,老师会印制大量的前几届学生考过的试卷。于是,为了分数有同学就走入了歧途,没有把心思用在复习上,没有把心思用在课堂上。而是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渠道去查找前几届学生做过的复习题的答案,这样就能保证在做题时获得高分。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一时的高分又何意义呢?只不过是蒙蔽老师一时,换来自己一时的快来罢了。而真正的知识与学习能力方面却一无所获。
    有时也在想为何现在的学生会变成如此模样?究竟是学生出了问题,还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真希望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

  • 有一束光,照进我心房
    郭红娟0324
    听徐飞老师讲座,一开篇就不一样。
    “千年古镇,淳正水乡”和“我在这里等你……”这两句水乡广告语,你会选择哪个地方去观赏?我当然会选择刘若英代言的乌镇。水乡的景致其实都是差不多的,但谁不想邂逅一个浪漫的故事呢。
    听徐老师的讲座,就是邂逅一个又一个教育的故事。
    我哭了。
    “谁是裁判? 上帝是裁判 为什么是上帝? 因为他能决定谁胜谁负 而不是对手 谁是你的对手? 根本不存在 为什么不存在? 因为他只不过是我所说出真理的反对声音。”在徐老师讲到《伟大的辩论家》这个故事的时候,我的眼泪不争气的流了出来。要怪就怪我是个太感性的人,要怪也要怪徐老师讲的太有代入感。
    我笑着。
    徐老师在讲的他的那些成功的教育故事时,我忍不住,偷偷笑了。原来天下的老师多么相似啊,即使名师,也用着那些小技巧。为一个让人头痛的学生,准备一场篮球比赛。给学生写下长长的信。学生要转学了,开个专属于他的欢送仪式。这些小故事好多我们也做过,在听的时候觉得亲切,觉得名师也有烟火气,笑容禁不住偷偷地爬到眉梢。
    我思考着。
    一个人如果一辈子都成功,我们觉得是他是神,离我们很遥远。徐老师却成功的把自己塑造成一个人,因为他讲到自己失败的案例。能这么深刻的剖析自己的失败定然是能与失败再也不见。我却缺少这份直面失败的勇气。如果被打败,我在想我是愿意舒服的趴在地上,还是愿意勇敢的站起来再次接受挑战?输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被打掉的是赢的斗志。
    到傍晚的时候,坐了一天的我颈椎已经痛到受不了了,但我觉得这一天很美好。或许有一天,今天我学到的所有的知识都会忘记,但我忘不了抬起头看天空时从玻璃屋顶倾斜下来的阳光。有一束光就这样照进了我的心房。

  • 这两天总不经意在讨论老这个话题。前天去实验中学,和同学聊起他家语文老师50岁的很多,老龄化严重。而昨天一中的周老师也提及这个话题。想起苏轼的“老夫聊发少年狂”,那时的苏轼才38岁,普希金有句诗:屋内走进一位30岁的老汉。30岁就以老相称,恐怕这个世界上到处是老头老婆,实是有趣。而王蒙在年近80创作了小说《明年我将衰老》,明年复明年,明年何其多!明年,那是一个未来的时间。据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年龄的划分标准作出了新的规定:44岁以下为青年,45到59为中年人,60岁到74岁为年轻的老年人,75到89岁为老年人,90岁以上为长寿老年人。看完窃喜,我还属于青年人。要不昨天周老师问我,你怎么还干初四班主任,我自豪地回答:我是我们组最年轻的!现在看来,的确是!岁月的狠辣可能就在于不知不觉,不着痕迹地体现在容颜,体力上的变化,但心态却是它无法支配的。80岁的王蒙依然活跃在文坛,“踏遍青山人未老”,还在和岁月抗衡,这是积极的心态。当你忙碌起来,充实起来,可能就没那么多时间去感叹韶华易逝。我以前晚上闲着没事,看看朋友圈,听听我喜欢的侦探小说,时间就打发了。现在回家朋友圈没时间看了,侦探小说没兴趣了,突然发现家里有营养的书少了,周末偶尔泡泡图书馆,还觉得不错,也算一种放松,挺充实。多老才算老,这不应该是数字说了算的,还应该是自己的心说了算吧。

  • 《恰到好处的教育》中,小学生这样评价老师,他说老师好也不好,有人来听课的时候,老师和颜悦色。没有人听课的时候,老师会发脾气,动不动就骂人。这时,我想到,难道我们的教育不能心平气和的进行吗?再没有人听课的课堂上,为什么不能给孩子一个完美的课堂?一节高效率,并且气氛和谐愉快的课堂,需要我们课下多下功夫去思考去设计。而学生总会犯错误,面对各种各样的学生,各种各样的错误,老师们也不可能总是和颜悦色,教育也不总是赞美。但是教育需要常沟通,俯下身子去了解孩子,去和孩子们多沟通,寻找问题的根源,很多问题都会“转角遇到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