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发简信
IP属地:河南
  • 品读经典,成全自己

    著名作家金华曾说:“经典作品对于我们并不是意味着完美,而是意味着忠诚。”我想,这忠诚里面既包含对事实的尊重,又包含对自己的认识,理解和成全。自从参加一道聊书吧读书会,我不仅仅...

  • 120
    【菊言菊语】唤醒,再出发

    今天继续跟着钉钉群学习新教育晨诵公益培训课――“让生命歌唱”。 今天为我们做课的是,新教育晨诵项目负责人、著名儿童作家童喜喜老师。说到喜喜老师,想起了曾经和她的一...

  • 继续加油

    理解一个人,就要从他的过去入手,而一个人的生活风格,则是与他对于过去经验的认识和理解相一致的。自卑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怎样认识自己的自卑,克服困难,超越自我。 今天阅读的比较少...

  • 合作

    摘抄:社会感觉或许不是由遗传得来的本能,但是社会感觉的潜能是由遗传得来的。能够影响这种潜能发展的因素有:母亲的技巧、她对孩子的兴趣,以及孩子自己对环境的判断。 在家庭中的生活...

  • 职业的早期训练

    摘抄:母亲是第一个影响子女职业兴趣发展的人。孩子在生命最初的四五年间所受的训练和努力,对他在成年后生活中的活动范围有决定性的影响。 训练的第二步是由学校执行的。 假如孩子从儿...

  • 罪犯及预防

    罪犯:罪犯全部都是懦夫。他们逃避了他们觉得自己的能力不足以应付的问题。除了他们所犯的罪行之外,我们可以在他们面对生活的方式中看出他们的懦弱。即使是在他们所犯的罪行里,我们也可...

  • 我的青春期

    身体的各部分器官在这段时间都加速发展,有时候,它们的功能之间很不容易协调一致。 青春期的所有危险,都是由于对生活的三个问题缺乏适当的训练和准备所造成的。如果孩子们对未来心怀畏...

  • 120
    人生代代无穷已

    今天并没有阅读多少书本的内容,随意翻了翻。但是,突然想看看本书的目录,于是把目录先展示出来。 从目录,我们发现前三章奠定了本书的理论基础,是作者的观点阐述,主要包括人生的三大...

  • 不同类型的孩子

    原文摘抄:假如教师自己相信孩子的发展有固定的限制,那么他便无法成功地消除儿童为自己的发展所订下的限制。 让孩子跳班升级经常是弊大于利的。通常他会肩负许多他无法达成的期望,因而...

  • 教师的作用

    原文摘抄:当孩子初次上学时,他面临着社会生活的一种新试验。这场试验会显现出他发展中的任何错误。现在,他必须在一个比以前更为广阔的场合里与人合作。 落于人后但不是心智低能的儿童...

  • 父亲的影响

    原文摘抄:在家庭生活中,父亲的地位和母亲的地位同等重要。最初,父亲和孩子的关系并不亲密,他的影响会在晚些时候才产生效果。 婚姻的意义是两个人共同结合以谋求他们相互的幸福,他们...

  • 母亲碎碎念

    原文摘抄:每一种可能是得自遗传的倾向,都已经被她的母亲修正、训练、教育而改头换面过了。 对自己的女性角色不满意的女人,她生活的目标会阻止她和自己的孩子作亲密的联系,她的目标和...

  • 【菊言菊语】啃读《自卑与超越》(七)

    在家庭中除了母亲对孩子成长有巨大的影响外,还有父亲的影响。对孩子而言,父母婚姻不美满的家庭也是充满危险的。阿德勒在第七章第二节里重点谈论了,父亲的角色与责任。 在家庭生...

  • 神奇梦工厂

    假如我们在白天专心致志地追求某种优越感目标,我们在晚上也会关心同样的问题。每个人做梦时,都好像在梦中有一个工作在等待他去完成一般,都好像他在梦中也必须努力追求优越感一般。梦必...

  • 早期记忆的影响

    在所有的心灵现象中,最能显露其中秘密的,是个人的记忆。记忆绝不是偶然的,人们只会记忆那些他觉得对他的处境极具重要性的事件。 想了想自己最早的记忆,或许是四岁刚上学的那一天,那...

  • 重读第二章摘抄

    导读题3:在生命最初的四五年间,儿童会统一其心灵的方向,而在心灵和肉体之间建立起最根本的关系。在所有的失败者之间,最常见的共同点是合作能力非常之低。阿德勒认为:我们必须在整个...

  • 由自卑走向超越

    导读题:在第三章中,阿德勒提出关于有关自卑的“补偿性”观点:我们都向往优越,而自卑所引发的压力感将驱使我们向优越的方向产生“补偿性行为”,但这是个岔路口。书中阿德勒举了不少案...

  • 三种情境的孩子

    导读题2:阿德勒指出:这三种情境——器官缺陷,被骄纵,被忽视——最容易将错误的意义赋予生活。从这些情景中出来的儿童几乎都需要帮助以修正他们对待问题的方法。他们必须被帮助赋予生...

  • 合作的意义

    导读题1:阿德勒从生活的意义开始解释了人类生存需要面对的三个问题:职业:这是我们每个人赖以生存的基础条件。社会: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不是孤立存在的,要生存就必然会和他人产生联系,...

  • 关于“看见”

    看,不等于看见。一个人想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看见孩子。看,是不带评判的观察;见,是对人和事物深刻全面、感同身受、设身处地的理解。被看见被关注是人类最深的需求。因为我们是通过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