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圣贤 2.9 (伊川《周易程氏传·大畜传》)人之蕴蓄,由学而大,在多闻前古圣贤之言与行。考迹以观其用,察言以求其心,识而得之,以蓄成其德。 乾艮大畜,上天下山,《彖辞》曰:...

学圣贤 2.9 (伊川《周易程氏传·大畜传》)人之蕴蓄,由学而大,在多闻前古圣贤之言与行。考迹以观其用,察言以求其心,识而得之,以蓄成其德。 乾艮大畜,上天下山,《彖辞》曰:...
其九四曰:“贞吉,悔亡。憧憧往来,朋从尔思。”传曰:感者,人之动也,故咸皆就任身取象。四当心位而不言“咸其心”,感乃心也。感之道无所不通,有所私系则害于感通,所谓悔也。圣人感...
孟子说,口嗜好美味,眼喜好美色,耳喜欢妙音,鼻喜欢嗅芬芳的气味,身体喜欢舒适,这些都是人的本性,但是现实生活中能得到多少,那是命运的问题,所以君子在这个问题上不讲性,不认为那...
孟子说,崇尚墨家思想的人,找不到人生归宿,一定会转投到杨朱学派,他们在杨朱思想中找不到归宿,就一定会回归到儒学中来。如果他们回归了,我们欢迎接受他们就可以了。现在有些人与杨朱...
自省修德 2.11 (伊川《周易程氏传·蹇传》)君子之遇艰阻,必自省于身,有失而致之乎?有所未善则改之,无歉于心则加勉,乃自修其德也。 水山蹇,上坎下艮,见险在前而能止。《象...
为己与为人 2.14 (《河南程氏经说·论语解》)“古之学者为己”,欲得之与己也;“今之学者为人”,今之学者为人,欲见知于人也。 《论语·宪问》: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
立言须立诚 2.16 (《河南程氏文集·端伯传师说》)明道先生曰:“修辞立其诚”,不可不予细理会。言能修省言辞,便是要立诚。若只是修饰言辞为心,只是为伪也。若修其言辞,正为立...
孟子说,国家向百姓征收税赋的方式有三种,有征收布帛的,有征收粮食的,有征发劳力的。君子征用了其中一种,其他两种就不再征收了。如果同时征收两种,老百姓就会有饿死的,同时征收三种...
孟子说,人都有不忍心的性情,将这种性情推及忍心做的事情上,就是仁;人都有不愿干某些事的性情,将这种性情推及到愿意干的事情上,就是义;人都有不愿意害人之心,将这种心不断扩充,那...
治学之细工夫(18-27) 2.18 (《河南程氏遗书·元丰己未吕与叔东见二先生语》《谢显道记忆平日语》)孟子才高,学之无可依据。学者当学颜子。入圣人为近,有用力处。又曰:学...
2.22 (《河南程氏遗书·元丰己未吕与叔东见二先生语》)所见所期,不可不远且大,然行之亦须量力有渐。志大心劳,力小任重,恐终败事。 明道先生说,学习的内容和期望达到的目标,...
《中庸》云:“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孟子说,尧舜行仁德,完全是出于本性;汤武行仁德,是...
孟子说,当你游说大人物的时候,要把他们看作普通人,不要被他们的威严的样子所吓倒。这些人住的宫殿,堂高数长,挑檐数尺,我如果得志就不会这样;他们用餐的案几有丈方之大,侍候的婢妾...
049 听了冯骥才的散文《挑山夫》,深有感触!泰山的挑山夫和重庆的棒棒,他们的精神都是一样的,他们心中的目标很明确,很简单,就是把肩上的货物送到山上的目的地,因而一步一个脚印...
2.27 (《河南程氏遗书·谢显道记忆平日语》)明道先生以记诵博识为玩物丧志。(时以经语录作一册。郑毂云:“尝见显道先生云:某从洛中学时,录古人善行别作一册,明道先生见之,曰...
2.30 (《河南程氏遗书》卷六明道先生曰)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二之则不是。 明道先生说,谈论人的本性而不谈论人的气禀,那是不完备的;谈论人的气禀而不谈论人的...
孔子周游列国,致力于宣扬周朝的礼乐制度,目的是说服诸侯恢复周公创立的那套制度,在他看来只有周制才是符合中道的,可惜没有一个诸侯愿意真正采纳孔子的建议,孔子是非常失望的,因此他...
孟子此处举子张、曾皙、牧皮为狂者的例子。孔子评价子张用的是一个“辟”字,即偏激。曾皙的狂,则是另一种形态,他谈论自己的志向时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
孟子说,从尧舜到商汤,大约五百多年,像大禹、皋陶他们是亲眼看到尧舜之道而得道的,而商汤是通过学习前人传承的尧舜之道而得道的;从商汤到周文王,又是五百多年,像伊尹、莱朱他们是亲...
2.32 (《河南程氏遗书》卷六明道先生曰)曾点、漆雕开已见大意,故圣人与之。 《论语·先进篇》:(曾皙)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