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刘院在大大小小会上就经常提起《华为的冬天》,再读起这篇文章,脑子里只剩下一句话:冬天从来不是季节,而是一种状态。只要活得够久,迟早会撞见。重要的是我们要如何去应对这样的状态。
首先,要把危机感拆成KPI ,很多老板爱在年会上喊“狼来了”,员工听听也就过了。任正非不一样,他把狼量化成一张表:人均产出必须每年涨15%,不涨就降薪。冷冰冰的数字直接把风险翻译成每个人银行卡里的变化,谁都不敢再当故事听。
其次,短板不是缺点,我们习惯炫耀长板:研发多牛、营销多狠。但讲话里那段“最短木板”的比喻太扎心——长板再长,也堵不住短板漏掉的水。更狠的是,他要求用统一考评把优秀的人往短板部门赶,等于让明星球员去踢后卫,把“补短板”从口号变成人事命令。花样少年总展演,从早期的几千人,到最高峰的13000多人,再到今年的11000多人,人数的上涨,其背后一定是有多种原因的。传大的大小会上常说,这是一场举全员之力完成的一项赛事活动。市场一线的“死磕”、活动部整体项目的统筹与把控、刘、梁、张、宋等人带着宣传一起完成的一个又一个创新的策划,活动的一次次升级,来自外界的赞誉,这无疑是对全员努力结果的肯定,今年数据的下滑,是哪些原因导致的,这需要各部门进行深度分析,而这项工作在年中大会以及干部发展大会上已经完成深度剖析。
第三、要学会自我评,文章提到“不会自我批判的干部要降职。”这话放在任何一家公司都刺耳。可华为把它写进制度:高层带头“开刀”,中层用数据拷问,基层把结果固化成模板。层层自检,就像每天给系统杀毒,防止熵增拖垮整个机体。这不仅想到上周刚召开的干部发展大会,刘院解读了“干部”与“中层”的区别,无论怎样,这部分人在整个组织中起到至关重要得的作用。基层员工如何看待公司的每一项举措,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部门干部的影响,干部一定要起到带头作用。
第四、裁员不是危机时刻的屠刀,而是提前两年动的手术。讲话最神的是对2003-2004年IT建设带来中层消失的预判。任正非没等那天来临,先把机关多余的人编成数据库小组,再让一线给机关打分,逼着人自己找下家。把“裁员”拆成了“转岗”,公司自总展演回来后,陆续跟多人进行沟通并进行相应处理。
最后,末尾那句“谁有棉衣谁活下来”被引用烂了,其实重点是前半句——春天就要想着冬天。棉衣是什么?就是流程一直简化,效率一直涨,干部一直骂自己。等寒潮真的来了,别人忙着翻箱倒柜,我们已经穿好衣服在雪地里继续跑。文章中把一句人人会说的“居安思危”拆成无数可执行的动作:一条流程、一张表格、一次免职、一次转岗。于是冬天不再是需要祈祷躲过的大灾,而是日常训练的一部分。能活到现在的企业,不一定赢在春天做了什么,而是早在花开的时候就把棉衣缝进了每一天。
传大凤凰未来十年会如何,希望传大的每一位都是最早发现冰山、最早通知船长的瞭望员,而不是被拉上甲板的那群奏乐者,毕竟,泰坦尼克号上最冷的,不是海水,是“我以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