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发简信
IP属地:广东
  • 高二九班 邝靖雯
    《老人与海》读后感
    海明威这位“文坛硬汉”塑造了诸多硬汉形象,这些形象大多是海明威一生坎坷的经历和自身桀骜不驯的性格,在艺术上的折射,他也因此被誉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

    海明威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老人与海》以一位古巴渔民为原型,塑造了一个不畏艰险,直面失败的英雄形象,赞颂“人的灵魂的尊严”。他以电报式的语言风格,运用冰山理论的叙事手法和具有多重涵义的象征手法,将这个真实的故事变成了一个渗透着人生哲理的寓言。

    《老人与海》生动地描绘了老渔夫圣地亚哥与大马林鱼精彩搏斗,与鲨鱼的殊死搏斗。主人公圣地亚哥所经历的“忘我搏斗—壮烈失败—重振旗鼓”这一历程,完美地展现了悲剧艺术,以悲剧英雄的姿态彰显其强大的生命意志,以面对失败的从容与淡然表现“重压下的优雅风度”。

    年迈体弱的老人面对力量悬殊的困境,在既定的失败和死亡面前毫不气馁,迎难而上,英勇无畏,顽强地与强悍的外界势力作斗争,不向命运屈服,在敬畏自然的同时,敢于同自然对抗,通过征服自然来获得人的尊严。在与自然的抗争中彰显出坚强不屈,永不言弃的英雄精神。

    尽管老人历经千辛万苦,捕捉到了大鱼,但猎物最终还是在鲨鱼的群攻下变成了一具空空的骨架。但老人并未因这次惨痛的失败而一蹶不振,而是承认并坦然面对自己的失败,决定与男孩诺曼琳再一次出海,去迎接新的挑战和探险。正如他所言,“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这让我不禁联想到古希腊神话中西西弗斯的故事。西西弗斯原为科斯林国王,但因其揭露了宙斯好色的秘密而被送至地狱,又因他为了重返人间而欺骗死神,惹怒了众神,因而受到众神的惩罚。即将一块巨石推到山顶,待上山顶时又眼看石头滚下山去,前功尽弃,于是便不断重复、永无止境地做这件无效无劳的事。但当他踏着沉重而匀整的步伐走向那永远不会结束的磨难,一次又一次的迈进让西西弗斯的意识得到了觉醒。身心的分离,让他挣脱外在的痛苦与折磨,回归于原始本真的自我,沉醉于对抗自然,反叛众神,向往自由的快乐之中。对西西弗斯来说,即使是痛苦,也是反抗的快乐。

    正如老子所言,“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失败只是表象世界里终将消亡的现象,而那对命运的悲壮的反抗所体现出的强大的生命意志,肯定了我们生命的真正价值,让我们重新获得积极面对人生的力量。愿我们怀容误之心,从容地面对失败,让挫败感转变为前进道路的照明灯,以乐观的心态应对新的挑战。

    【学生作业】9班:2022.10.29《老人与海》《百年孤独》读后感

    要求: 1.从《老人与海》《百年孤独》中选择一本书,写一篇鉴赏短文,自拟标题,不少于500字。 2.鉴赏短文内容可结合本周语文课的学习内容、拓展阅读资料展开,鉴赏可以聚焦一个...

  • 《谏逐客书》读后感
    高一(9)班 邝靖雯
    战国末期,大国间的兼并战争十分激烈,其中秦国的实力最为强盛。各国鉴于秦国势力日渐强大,威胁四邻,都千方百计地遏制秦国对外扩张。韩国利用秦国兴建水利之机,派水利工程专家郑国入秦,劝说秦国修筑一条灌溉渠,借此浩大的工程耗费秦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以此钳制秦国东进的兵力。不久,这一“疲秦”计谋被发觉,秦国的大臣、贵族联名上书,要求秦王赢政驱逐客卿。李斯是原楚国上蔡人,后入秦做客卿,自然也在被逐之列。
    李斯的《谏逐客书》写于秦国本土与客卿势力水火不容的危急时刻,外有秦宗族攻讦敌视客卿,内有秦王逐客铁令的险境。李斯深知此刻上书,在他人看来无疑是基于个人利益的维权之举,他也深知秦王多疑猜忌,是有雄心抱负的人。所以他故意不谈自己的贡献,全文通篇站在秦王的立场上,为秦国利益出谋献策,层层剖析逐客之过。李斯因此于危难之中力挽狂澜,不但成功说服秦王收回成命,改变了自己被驱逐出情的命运,而且得到秦王赏识,官复原职,平步青云,帮助秦王实现霸业。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开门见山,提出观点。“闻”体现其无意,将自己从对立的双方阵营中解脱出来,变成一个中立者,调和者。“吏议”将逐客之过归结于吏之过而非王之过。“窃以为”体现君臣尊卑有别。开篇以退为进,采取迂回策略,解除秦王对他的提防心理,只几字便体现了李斯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高超的游说艺术。他立论高度之高,进谏角度之多变,用词至精湛,策略之得当,无不体现他言语中的机巧与匠心。
    李斯并未细说个人对秦之巨大贡献与如今被驱逐的委屈,并未通过抱不平的方式来博得秦王的同情。他反而以客卿的身份抓住秦王建功立业的心理,在被逐之际为秦王分析逐客令,辨析秦国的利益得失,为秦王思治国之道。他将客与国两者紧密联系,由远及近,由轻到重,谈古论今,古今对比,纵横对比,围绕“用客则国强,却可则国亡”来展开论述。他以开阔的视野,智慧的先知,博大的胸襟,在更高的层次,更大的格局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终说服了秦王。

    9班作业(5.14)

    写《谏逐客书》读后感一篇,字数不少于800字。5月15日下午5点前,以回帖评论形式提交作业,读后感格式要求:包含读后感标题、班级、姓名。 提交前请大家认真检查标点符号,检查是...

  • 《宋仁宗和他的帝国精英》读后感
    邝靖雯
    中国两千年皇权社会,宋朝是个独特的存在。古代华夏文化造极于赵宋,仁宗朝是赵宋的巅峰。这是一个值得仰视的时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内是座顶峰。

    宋朝不是一个雄才大略的王朝,宋仁宗亦不算一个圣文神武的皇帝,但这样的无为而治,却开创了“仁宗盛治”的繁华时代,这离不开宋仁宗的帝国精英。在这个武将开创的朝代里,文人却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政治舞台的主角,演绎出一个与众不同的宋朝。

    苏轼、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等文化巨擘星光闪耀,唐宋八大家中六位活跃于此时。吕夷简、晏殊、范仲淹、狄青、文彦博、富弼、包拯等名臣辈出,足以令前人汗颜,更为后世津津乐道。

    宋代除了文人精英,也不乏拥有政治智慧的后妃,比如章献明肃皇后刘娥。“仁宗盛治”局面的出现,离不开仁宗的继母皇太后刘娥。昔日的丑小鸭蜕变成了白天鹅,进而涅槃成金凤凰。朝政在刘娥的打理下,可谓井井有条、恰如其分。

    山野里盛开的百合花

    刘娥就像山野里盛开的百合花,也许不够娇艳,但芳香四溢。刘娥虽来自民间,但她有知识,有阅历,自然有见识,这也是真宗被她所吸引的原因。当她经历逐出王府的风波时,被雪藏在真宗心腹刘恒家时,她纵有冤气仍不改她与书本为伴,博览群书,才华出众。这让我不禁感叹,“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经历逐出王府的风波后,百合花似乎嗅到了属于它的春天的清香。面对“狸猫换太子”的宋仁宗,他以温柔的力量为自己留下后路,为政局留下和平。即使宋仁宗并非她的亲生儿子,但刘娥善待宋仁宗和他的亲生母亲李宸妃。

    这就是刘娥的智慧,她具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从“杯酒释兵权”起,宋朝的统治者都善于“温柔一刀”,在温情脉脉中治世、安民、平天下。

    宋朝,皇家在社会上营造“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氛围,让更多的文人精英“入我彀中”。除了经筵,仁宗还收集、整理诗文礼乐,充实了“三馆一阁”。这里充满着浓郁的学术氛围和帝国朝气蓬勃的进取精神。开放的思想,开放的社会,繁荣富足自在其中。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犹记洛阳八友,他们是社会的精英,帝国的砥柱,他们学识渊博,道德崇高,是儒家的君子。洛阳八友游历嵩山,他们从嵩山回到洛阳,到了龙门山时已是夜晚,便投宿于此,他们的长官钱惟演带人来传话,在龙门山赏雪,不必急着回去。好一个风花雪月,遇到这样的长官,真是文人的幸事。可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文人精英无疑是美玉中最晶莹纯粹的那一颗,而那些奸佞却是沙中砾石,丑陋、顽劣、卑污。

    欧阳修用一颗直率的心和非白即墨的眼光,时刻警惕地寻觅美玉和砾石,或引之为同道,或弃之如敝履。可谓“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不仅如此,他还虚心向他人请教。他虚心向尹洙请教,潜心写练习写作古文。在隐珠的指导下,欧阳修又将《双桂楼记》重作一遍,写得超过了尹洙。可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但天下并没有不散的宴席,聚欢离合乃是人间常事。洛阳文人各奔东西,他们像一颗颗种子,日后长成参天大树,呵护自己理想的文学天空。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范仲淹第一次被贬睦州时,梅尧臣写诗为他鸣不平,勉励他不要放弃,以后定会重新受到重用。而后来的一篇《灵乌赋》,却与过去的态度大相径庭,不是积极支持范仲淹的所作所为,而是劝范仲淹保身待时,闭口不言。但以范仲淹的品格坚如磐石,岂会在逆境中改变操守! 他写了一篇同题文章,表明心迹,作为对梅尧臣的答复。范仲淹借灵乌之口,表达不惧人言、不畏权势的决心。“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是专制社会知识分子对言论自由的觉悟和抗争。

    正因为文官集团壮大,才形成文化科技争奇斗艳的壮丽景象。纵有帝国精英,这帝国中也不可少了宋仁宗。 宋仁宗本人宽容、仁厚,善待大臣,体恤民生,不折腾,不矜名,不封闭。皇帝包容异见,士大夫和而不同,为大宋的繁荣锦上添花。

    高一9班作业(2022.5.1~5.4):《宋仁宗和他的帝国精英》读后感

    作业要求: 1. 5月1~4号阅读完书籍《宋仁宗和他的帝国精英》,写作一篇读后感提交。提交形式:在本文后面以评论形式跟帖提交作业。 2. 读后感内容和格式要求:自选角度,自拟...

  • 《宋仁宗和他的帝国精英》读后感

    中国两千年皇权社会,宋朝是个独特的存在。古代华夏文化造极于赵宋,仁宗朝是赵宋的巅峰。这是一个值得仰视的时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内是座顶峰...

  • 《写给中学生的18堂国学课》第十课之君子之道

    “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秦风•小戎》 都说玉是美的象征,不仅如此,美还是德行的象征。自古以来,君子以玉来象征德行。 自西周以来,玉器成为君权神授的象征。在先秦时代,人...

  • 《写给中学生的18堂国学课》第九课之四为之志(三)

    结合文人的政治情怀与时代背景,我们知道了张载提出“四为之志”的原因。那么其内涵是什么呢?该如何理解? “为天地立心”,就是寻找天地自然乃至社会的运行规律或准则,即天道,从而达...

  • 《写给中学生的18堂国学课》第九课之四为之志(二)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心怀强烈的政治热情。那么,是什么促成了中国古代文人这种强烈的政治情结呢? 其一,中国知识分子的起源本身带有很强的政治依附性。如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三种称呼,士、...

  • 《写给中学生的18堂国学课》第九课之四为之志(一)

    “先生(张载),尝语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 ——《宋元学案》 四为之志,由宋代哲学家“横渠先生”张载提出。冯...

  • 《中学生的18堂国学课》第八课之慎思明辨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 《中庸》所言“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乃中山大学的十字校训,从末变更。当年,孙中山以“博学,审问,慎思,明...

  • 《写给中学生的18堂国学课》第七课之民胞物与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西铭》 “民胞物与”是张载思想的重要内容,它糅合了传统文化的许多观念,是一个内涵庞大的思想体系。谈及“民...

  • 《写给中学生的18堂国学课》第六课之浩然之气

    “我知言,我素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公孙丑上》 本课以崖山海战和文天祥兵败被俘后英勇就义的故事开篇,引出浩然之气。 元军大举进攻,文天祥兵败被俘。尽...

  • 《写给中学生的18堂国学课》第五课之孝悌忠信

    孝悌忠信,语出《孟子•梁惠王上》“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挺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其意指人应具备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忠于君主,取信于友的道德标...

  • 《写给中学生的18堂国学课》第四课之独善兼济

    独善兼济,语出《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独善兼济是儒家思想发展的必然。 儒家从独善出发,提出了慎独。“慎独”是因独善实难,因而需慎之又慎,以防其演化为伪善。“一...

  • 《写给中学生的18堂国学课》第三课之修齐治平

    修齐治平,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语出《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修齐治平,由身而家而国而天下,这是中国...

  • 《写给中学生的十八堂国学课》第二课之厚德载物

    厚德载物,乃中华文化深沉敦厚的内在动因。中华民族被称为礼仪之邦,本课以西周君主重德亲民开篇,引出“德”。 《尚书》中有一篇《康诰》的文章,讲述了周公替周文王劝诫康叔以德服人的...

  • 《写给中学生的18堂国学课》第一课之自强不息

    自强不息,语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其意为自立自强,永不懈怠。本课以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开篇。“夸父逐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神话故事中隐含着一种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