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印刷机统治下的思想 书面形式的公众话语代表了什么含义?其内容的特征是什么?他对公众的要求是什么?他偏爱什么样的思维? 印刷文字或建立在印刷文字之上的口头语言,具有某种...
![240](https://upload.jianshu.io/users/upload_avatars/20904364/f1c8dc98-328b-4252-b508-6122f7fd6712.jpg?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imageView2/1/w/240/h/240)
第四章 印刷机统治下的思想 书面形式的公众话语代表了什么含义?其内容的特征是什么?他对公众的要求是什么?他偏爱什么样的思维? 印刷文字或建立在印刷文字之上的口头语言,具有某种...
第三章 印刷机统治下的美国 枪炮的发明使奴隶和贵族得以在战场上平等对峙;印刷术为各阶层的人们打开了同样的信息之门,邮差把知识一视同仁的送到茅屋和宫殿前。 铅字在公众话语的各种...
第二章 媒介即认识论 任何一种媒介都有共鸣,因为共鸣就是扩大的隐喻,不管一种媒介原来的语境是怎么样的,它都有能力越过这个语境,并延伸到新的未知的语境中。由于它能够引导我们组织...
第一章 媒介即隐喻 ② 语言无愧为一种原始而不可或缺的媒介,它使我们成为人,保持人的特点。事实上还定义了人的含义。我们对语言的了解使我们知道语言结构的差异会导致所谓世界观的不...
第一章 媒介即隐喻 ① 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不同的城市都曾经成为美国精神熠熠生辉的焦点。18世纪后期,波士顿是政治激进主义的中心。19世纪中叶,纽约又成为了大熔炉式国家的象征...
附录:非暴力沟通模式 一、诚实的表达自己,而不批评指责。 (1)观察 我所观察(看听回忆想)到的有助于(无助于)我的福祉的具体行为。 当我看/听/想到/我看到的/我听到…… ...
第十二章 重获生活的热情 对于大多数人,倾听和表达自己的需要并不容易,一般来说我们的文化倾向于把个人的需要,看作是消极的,具有破坏的,如果一个人公开表达自己的需要,就很有可能...
第十一章 运用强制力避免伤害 如果冲突的双方都能充分表达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并得到对方的理解,那么双方的需要通常可以同时得到满足,至少他们可以求同存异。 然而,在有些时候...
第十章 充分表达愤怒 在生气时杀人,打人,骂人都无法真正传达我们的心声,如果真的很生气,我们就需要找到强有力的方式充分表达自己。 听到这样的观点,很多人松了一口气,他们受到了...
第九章 爱自己 我们已经了解如何使用非暴力沟通来发展友谊,促进家庭和睦,改善工作交流以及推动政治和解。然而,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也许在于爱护自己。 在赫布加德纳编写的《10...
第八章 倾听的力量 一个人如果有机会倾诉,会是怎么样的感觉呢?卡尔罗杰斯写道:如果有人倾听你,不对你评头论足,不替你担惊受怕,也不想改变你,这多美好啊……每当我得到人们的倾听...
第七章 用全身心倾听 本章我们将探讨如何倾听他人,了解他们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并给予反馈。 为了倾听他人,我们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全神贯注地体会对方。 遭遇他人...
第六章 请求帮助 我们在之前介绍了非暴力沟通的三个要素:观察,感受和需要。接下来介绍第四个要素--请求。在表达观察,感受和需要之后,我们请求他人的帮助,以什么样的方式提出请求...
第四章 体会和表达感受 非暴力沟通的第二个要素是感受。 我们总是认为感受是无关紧要的,重要的是各种权威主张的“正确思想”,于是我们被鼓励服从权威而非倾听自己。渐渐的,我们习惯...
第三章 区分观察和评论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观察。我们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楚的说出观察结果。非暴力沟通并不要求我们完全保持客观而不做任何评论,他只是强调区分观察...
第二章 是什么蒙蔽了爱 是什么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在思考这个问题时,我发现某些语言和表达方式的负面影响,他们虽然致力于满足某种愿望,却倾向于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
第一章 让爱融入生活 非暴力沟通的基础是一些沟通方式——即使在逆境中,它也能使人乐于互助。 非暴力沟通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 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的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
第十一讲 爱情与婚姻 爱情与婚姻是两个人的事,我们的教育教过我们单打独斗,众志成城,却没好好告诉我们何谓两个人的事,以及两个人要如何才能携手经营感情与婚姻生活。 要做好适当准...
第十讲 社会感,常识与自卑情结 自卑感与社会感人皆有之。所有人都必须学习如何透过常识之力,将两者导向健全有益的发展,同时也要避免增生出无用的自卑情结与优越情结,进而看见人生真...
第九讲 社会问题与社会适应 个体心理学的目标是促进社会适应。 唯有关注个体的具体心理层面,才能理解社会因素的重要性,唯有在社会脉络之下,个体还能成为个体。 本书《生活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