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侃录【5】 【原文】 希渊①问:“圣人可学而至,然伯夷②、伊尹③于孔子才力终不同,其同谓之圣者④安在?” 先生曰:“圣人之所以为圣,只是其心纯乎天理,而无人欲...
薛侃录【5】 【原文】 希渊①问:“圣人可学而至,然伯夷②、伊尹③于孔子才力终不同,其同谓之圣者④安在?” 先生曰:“圣人之所以为圣,只是其心纯乎天理,而无人欲...
薛侃录【4】 【原文】 朋友观书,多有摘议晦庵者。 先生曰:“是有心求异,即不是。吾说与晦庵时有不同者,为入门下手处有毫厘千里之分,不得不辩。然吾之心与晦庵之...
薛侃录【1】 【原文】 侃问:“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安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先生曰:“初学工夫,如此用亦好,但要使知‘出入无时,莫知其乡’。心之神明原是...
陆澄录【57】 【原文】 问:“程子云:‘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何墨氏‘兼爱’,反不得谓之仁?” 先生曰:“此亦甚难言,须是诸君自体认出来始得。仁是造化生生不...
陆澄录【56】 【原文】 问:“知至善即吾性,吾性具吾心,吾心乃至善所止之地,则不为向时之纷然外求,而志定矣。定则不扰而静,静而不妄动则安,安则一心一意只在此...
陆澄录【55】 【原文】 自‘格物’‘致知’至‘平天下’,只是一个‘明明德’。虽‘亲民’亦明德事也。明德是此心之德,即是仁。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使有一物失所,...
陆澄录【54】 【原文】 功夫难处,全在格物致知上。此即诚意之事。意既诚,大段心亦自正,身亦自修。但正心修身工夫,亦各有用力处。修身是已发边,正心是未发边。正心...
陆澄录【53】 【原文】 问:“‘知止’者,知至善只在吾心,元不在外也,而后志定?” 曰:“然。” 问“格物”。 先生曰:“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也。”...
陆澄录【51】 【原文】 心外无物。如吾心发一念孝亲,即孝亲便是物。” [译文] 先生说:“本心之外没有物,譬如,我的心中产生了孝敬父母之念头,那么,孝敬父母...
陆澄录【50】 【原文】 万象森然时亦冲漠无朕①,冲漠无朕即万象森然。冲漠无朕者,一之父;万象森然者,精之母。一中有精,精中有一。” [注释] ① 冲漠无朕,...
陆澄录【45】 【原文】 问:“伊川谓‘不当于喜怒哀乐未发之前求中’①,延平②却教学者看未发之前气象,何如?” 先生曰:“皆是也。伊川恐人于未发前讨个中,把中...
陆澄录【43】 【原文】 问“志至气次”①。 先生曰:“‘志之所至,气亦至焉’之谓,非‘极至次贰’②之谓。‘持其志’,则养气在其中。‘无暴其气’,则亦持其志矣。...
陆澄录【42】 【原文】 澄曰:“好色、好利、好名等心,固是私欲,如闲思杂虑,如何亦谓之私欲?” 先生曰:“毕竟从好色、好利、好名等根上起,自寻其根便见。如汝...
陆澄录【41】 【原文】 “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知与充与遏者,志也,天聪明也。圣人只有此,学者当存此。” [译文] (先生说:)“善念萌...
陆澄录【38】 【原文】 问:“名物度数①,亦须先讲求否?” 先生曰:“人只要成就自家心体②,则用在其中。如养得心体,果有未发之中,自然有发而中节之和③,自然...
陆澄录【37】 【原文】 问:“道一而已①,古人论道往往不同,求之亦有要乎?” 先生曰:“道无方体②,不可执著,却拘滞于文义上求道,远矣。如今人只说天,其实何尝...
陆澄录【36】 【原文】 问:“知至然后可以言诚意,今天理、人欲知之未尽,如何用得克己功夫?” 先生曰:“人若真实切己用功不已,则于此心天理之精微日见一日,私欲...
陆澄录【35】 【原文】先生曰:“诸公近见时少疑问,何也?人不用功,莫不自以为已知,为学只循而行之是矣。殊不知私欲日生,如地上尘,一日不扫便又有一层。着实用...
陆澄录【34】 【原文】问道之精粗。 先生曰:“道无精粗。人之所见有精粗。如这一间房,人初进来,只见一个大规模如此。处久,便柱壁之类,一一看得明白。再久,如柱...
陆澄录【32】 【原文】 问《律吕新书》①。 先生曰:“学者当务之急,算得此数熟,亦恐未有用,必须心中先具礼、乐之本方可。且如其书说,多用管以候气②,然至冬至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