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发简信
IP属地:天津
  • 糊弄谁也不能糊弄泰山

    翻开《论语》第三篇第六章: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这段话所记载的故事,非常不简单。 这里的季氏,就是前文提到...

  • “君王”背后的文化支撑

    翻开《论语》第三篇第五章: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这一句中有几个名词的涵义首先要搞清楚。 第一是“夷狄”。这个词很长时间都作为贬意来用,专门指那些不文明、不...

  • 礼之本,真是一个大问题

    翻开《论语》第三篇第四章: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林放是鲁国人,有学者说他也是孔子的弟子之一。在《论语》中,林放总共出现了两次...

  • 人都做不成了,要礼乐何用?

    翻开《论语》第三篇第三章: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从本章开始,逐渐开始讨论儒学的核心内容“仁”了。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的中心思想,礼制对他...

  • 明知故犯的三家大夫

    翻开《论语》第三篇第二章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这句话现在不太好懂,很多词现在不用了。分开细说。 这里的“三家”还是前面讲过的鲁国三家...

  • 忍无可忍

    翻开《论语》第三篇第一章: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这里孔子又批评季氏了。 所谓“八佾舞于庭”,先解释几个概念:“佾”在古时指行列。古代的舞以八人...

  • 头可真的不是随便磕的

    翻开《论语》第二篇最后一章: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孔子告诉我们,去祭祀不是自己家族的鬼神,这是谄媚;见到应该仗义出手的事情而不去做,这是没有勇气...

  • 掐指一算几百年

    翻开《论语》第二篇第二十三章: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有一天子张过来问老师“未来十代的...

  • 圣人车上的重要零件

    翻开《论语》第二篇第二十二章: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这一章里,孔子提出了维系我们社会生存发展最具有普遍意义的一个概念“信”。 ...

  • 为政也要靠影响力

    翻开《论语》第二篇第二十一章: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连着几章,都是问“为政”的问题。这一章比较特...

  • 使民之道

    翻开《论语》第二篇第二十章: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上一章是鲁国的国君鲁哀公问政,这一章,是鲁国权臣,季康子问...

  • 治理子民的原则

    接着说《论语》。 鲁哀公有一天问孔子,如何使民众服从? 这是问到了身为一国之君治国的根本,即“如何使民”,也是这一章的题目“为政”精要所在。 紧接着“孔子对曰”。这里注意,《...

  • 中国很多大学退出国际排名体系,这是好事!

    所谓世界大学排名,基本上是西方国家以他们的价值观念主导的,你觉得我们的一切都要用他们的标准来衡量,有意义吗? 或许在五十年前,中国刚刚改革开放,迫切需要和西方融为一体,向他们...

  • 哀公的谥号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这一章,鲁哀公出场。鲁哀公是当时的鲁国国君,“哀”是他的谥号。 说起古人的谥号,名堂非常大...

  • 开始戒烟是好事

    开始戒烟是一件好事情。尤其是对于年龄大的人来讲更好。 年龄大的人戒烟,基本都是烟龄比较长的人。抽烟时间长,机体对尼古丁的依赖程度高,那么戒断反应随之会大一些。 一般指的出现一...

  • 求官求禄的大学问之二

    话接上文。 记得“晚说,少说,敢说”曾经是某一位高干颇为得意的经验谈。 “晚说”者,伺机而言,火候未到,虽说无用。且先等别人言语有失,才可收后发之利。 “少说”者,言多必失,...

  • 天下人的母亲节

    5月8日。母亲节。 原本是不喜欢过西方节日的,但今天特殊一点。 涉及到母亲的纪念日,全部的人类社会都有一种共同的情愫。 首先,母亲二字,代表了我们生命的源头。 可不是么,几乎...

  • 求官求禄的大学问之一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在这一章中,子张出场了。 子张姓颛孙,名师,比孔子小48岁,是孔门...

  • “知”的深在学问之二

    话接上文。 理解《论语》第二篇第十七章的关键在于6个“知”字。 第一个和最后一个“知”,均作为“求知”“智慧”解释。 而中间的4个“知”字,作为“知道”解释。 这句话所反应的...

个人介绍
思想政治教育硕士,马克思主义者